公元前1046年,姬周克商,於牧野一戰定天下。商紂王眼見大勢已去,遂登高臺自焚,君王死社稷。周武王驅車進城,來到紂王屍體旁,張弓搭箭連射三發,然後下車,用“輕呂”擊刺紂王屍體數下,隨後舉起斧頭,將紂王頭顱砍下,懸於白旗杆上。接着武王去自縊而死的妹喜和妲己二女屍體旁,將對待紂王屍體的程序在二女身上重走了一遍。

以上內容出自《逸周書》。那麼問題來了:“輕呂”是個什麼鬼?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武王)至紂死所,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哦,明白了,“輕呂”就是“輕劍”。

不過爲什麼把劍叫做“輕呂”呢?原來這種有“百兵之君”稱號、且在春秋之後成爲中國輿服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兵器,卻並不是中國發明的。在甲骨文裏,學者至今沒找到“劍”字。

在世界考古中,柳葉形青銅劍最早見於歐亞兩洲之交的今土耳其附近,屬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安那託利亞文明。按照隨後青銅劍在中外各文化遺址中出現的早晚,一般認爲劍流入中國的路線可能有兩條:

一是先自中亞流傳到印度,再由印度流傳至我國西南地區(中國最早的柳葉形青銅劍出土於成都十二橋晚商遺址);

二是從中亞流傳到我國新疆阿爾泰地區,再經蒙古草原南傳到陝甘地區。

從周人把劍叫做“輕呂”推測,他們應該是從西北那一條線路得到這種新型兵器的,因爲“輕呂”一名就來自中亞、新疆一帶的吐火羅語“Kare”(劍)一詞。後來周人一統天下,劍的使用區域也從中國偏遠的局部地區擴大到中原乃至全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