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因爲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所以人們將刻在甲骨的文字命名爲“甲骨文”,王懿榮也因此被稱爲“中國甲骨文之父”。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這是因爲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慢慢的,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再經過不斷的簡化才演變成了現代的漢字。

藥渣裏面發現的甲骨文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他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藥店中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裏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爲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所以人們將刻在甲骨的文字命名爲“甲骨文”,王懿榮也因此被稱爲“中國甲骨文之父”。

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占卜吉凶的,古代的人認爲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產生裂縫,占卜者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爲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鑄在禮器樂器上的金文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字形凝練,結構上生動鮮明。

因周宣王而得名的籀文

籀文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秦國,以周宣王《史籀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爲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許慎《說文解字》中能見到的註明“籀文”的有幾百字。從書法角度講,籀文和金文又合稱“大篆”,籀文又以“石鼓文”爲其代表,它的特點比金文更加規範,字體更加成熟,其結體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佈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風貌。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大篆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漢字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二是規範化。大篆的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秦朝“書同文”後的小篆

小篆爲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爲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國策,其中一項“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字,廢除六國文。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幾乎已經失去象形文字的痕跡,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着深遠的影響。

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對書法的貢獻在於線條的表現和字體的結構上:線條筆筆中鋒、圓勁古雅、含蓄蘊藉、沉穩端莊,是善書者欲達之目標;結構均衡對稱、疏密有致、整齊規矩、風格嚴謹,它的整體美無疑是具有適應大衆審美需求、切於實用等特徵,對後世隸、楷的結字,特別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