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和雍正两朝,在稳定西北局势上,年羹尧的确发挥了不可小嘘的作用。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清代康熙,雍正两朝重臣。

人物生平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清代康熙,雍正两朝重臣。

我们先简单过一下年羹尧的履历。

年羹尧的死,除了自傲,结党和贪赃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年羹尧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历四川,广东考官,迁内阁学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四川巡抚。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参与平定斡伟生番罗都之乱。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平定越巂(xi)属番与普雄土千户那交之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之事,统领军政民事。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升任川陕总督。同年,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开始着手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叛乱。同年十月,入京述职。

雍正三年,赐其自裁。

年羹尧之死,除了自傲,结党和贪赃,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历史上对年羹尧之所以最后沦落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大致给出三个说法。

其一,居功自傲。

年家一直都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在清代,如果你在皇帝前自称为臣,那说明你和皇帝的关系不怎么亲近。但是如果你自称为奴才,那皇帝绝对是把你当做自己人看待的。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年羹尧就是他手里的重要一张牌。年羹尧在康熙朝的平步青云,和雍正在康熙面前大力的保举是分不开关系的。而年羹尧在雍正夺嫡之事上的助力,也让雍正十分受用。康熙和雍正两朝,在稳定西北局势上,年羹尧的确发挥了不可小嘘的作用。

年羹尧的死,除了自傲,结党和贪赃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雍正

年羹尧有功,但是其性格却过于张扬跋扈。例如在雍正二年十月的那次回京述职,年羹尧赴京途中,要求沿途官员跪道迎送;入京后要求王公以下大臣跪接;把皇帝派来的御前侍卫当做仆役,对待同级官员如同下属,而下属基本就不当人了。这些举动作为,深深地刺痛了群众们的心,也让雍正大为不爽。

其二,结党,发展小团体,攫取军权。

年羹尧仗着皇帝的宠信,在人事问题上一直都是指手画脚。除了西北地区官员的任命,他还经常染指周边省份的官员任免。随着他权势日益加重,也有很多官员前来依附于他,俗称:年派。小团体越发壮大,甚至已经到了无视朝中吏部,兵部职权的程度。军中爪牙遍布,俨然把清王朝的军队当成自己的私人武装。

其三,收受贿赂,贪赃枉法。

结党必定营私。年羹尧虚报军功,安插亲信,收取贿赂,贪污公款钱粮,据不完全统计,其累计获得钱财达百万两之多。

虽然说,仅仅以上三条,已经足够让年羹尧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恐怕这些都只是表面,雍正对年羹尧最后下狠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缺钱。

皇帝的顾虑和大局观,你们不懂

大家都知道,康熙朝是个一直在折腾的时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灭葛尔丹,武功卓著。但是做这些事情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花钱。康熙朝连年的用兵征战,使得其军费在国家财政收入的占比达到80%以上。到了康熙朝晚期,国库已经捉襟见底了。

康熙对官员较为宽仁。约束少了,贪赃就多了。官员冒领朝廷饷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出现了官员向国库借贷的情况。而各地居然可以拖欠财政税收。在康熙晚年,有一个省就欠了国库1200万两银子,而康熙朝在财政最好的时候,一年也就收3000万两不到,由此可见,当时国家的财政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了。

年羹尧的死,除了自傲,结党和贪赃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康熙

雍正上台的时候,除了地方的亏空,光一个户部就亏空250余万两银子,这样的时局,怎能让雍正不感棘手万分。雍正元年的青海叛乱,对雍正的财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时候年羹尧出手了,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叛乱。这让雍正觉得甚为欣慰,对年羹尧的宠信也达到了顶点,甚至说出了: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这样一番有失身份的话。历史中,类似这样的话语,雍正还说过很多。其实有时候想想,一个上司这样夸赞一名属下,正常人尾巴都会翘到天上去,更别说是皇帝的赞许。

但是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年羹尧常年在西北,手里最多的时候有20余万兵马。这几乎是当时全国一半的军队,且多为能征惯战之师。这样的一支部队,常年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换了你是皇帝,你有没有顾虑?

顾虑尚且事小,供养这样一支大兵团,在当时国家财政已经非常不堪的情况下,几乎是耗了举国之力。雍正不想打了,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缩减财政赤字。但年羹尧不干了。不断地告诉雍正西北局势仍然不稳,不断地伸手向雍正要人要钱。年羹尧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风光,除了平乱有功,更重要的是手里握着这支大军,让朝廷投鼠忌器。

皇帝要止战息兵,发展生产,缩减赤字;年羹尧要维持紧张局势,控制军队,要权要钱。这才是雍正和年羹尧之间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雍正上台后,整顿官场,肃贪惩恶又让他对年羹尧的种种作为,越发的难以忍受。年羹尧的死,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