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辛棄疾閒居之後,可能會經常“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只是醒來後並不在沙場,所以纔會有最後“可憐白髮生”的無比悲憤之情。至於辛棄疾夢到了什麼,並沒有說,但它側面反映了辛棄疾入睡時間之短,再結合“挑燈看劍”的動作,我們可知辛棄疾時刻在準備戰鬥。

身爲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的辛棄疾,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無論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裏的“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還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裏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亦或是《青玉案·元夕》裏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無不牽動了世人的心。


而除了詞是名家外,辛棄疾還是南宋著名將領。據史料記載,辛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爲守臣,平定茶商賴文政起事,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可惜卻遭到主和派的打壓,壯志難酬。因此辛棄疾最牽動人心的詞,要數那些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對當時統治集團的譴責的詞作。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便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詞,它寫於辛棄疾閒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之時。公元1188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辛棄疾的摯友陳同甫來到鉛山瓢泉,與辛棄疾縱談天下事。而此前,陳同甫剛因積極主張抗戰,遭到了投降派的打擊。所以辛棄疾頗有感慨,便寫下了這首詞給陳同甫。那麼辛棄疾究竟在詞中寫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首先,詞的開篇就是經典。“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辛棄疾對自己早年抗金生涯的追憶,即醉酒後把燈芯挑亮,抽出寶劍來細看,夢醒後聽到軍營裏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所謂“男兒慷慨平生事,時復挑燈把劍看”,辛棄疾這裏列出的幾個動作描寫,無疑是展現了一個勇往無前的將軍形象。因爲軍情緊急,辛棄疾自然睡不着,便想要藉助於酒來入睡。


好不容易睡着,卻又被號角聲驚醒。至於辛棄疾夢到了什麼,並沒有說,但它側面反映了辛棄疾入睡時間之短,再結合“挑燈看劍”的動作,我們可知辛棄疾時刻在準備戰鬥。而辛棄疾閒居之後,可能會經常“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只是醒來後並不在沙場,所以纔會有最後“可憐白髮生”的無比悲憤之情。從表現技藝來看,這首詞的開篇便令人讚不絕口。

然後我們再接着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即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奏起振奮人心的軍樂。“八百里”,牛名,見《世說新語》“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五十弦”,原指瑟,此處泛指各種樂器。那麼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什麼呢?原來是在“沙場秋點兵”,也就是檢閱軍隊準備戰鬥。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即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顯然,這兩句是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快”,說明將士們奔赴前線的速度,爲的是不給敵人反映的時間。“驚”,說明敵人被弓箭射落馬,狼狽驚退。其結果也就不言而喻,必定是一場勝利。所以辛棄疾纔會接着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即一戰獲勝,功成名就。


但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卻將整首詞的情感基調變得悲壯起來。原來上面所寫,都是辛棄疾所追求的理想,但一回到現實,卻面臨着成了白髮人的窘境。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辛棄疾沒有說造成他“可憐白髮生”的原因,但是不難想到就是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讓他到老也沒有機會再上前線,自然也就不可能實現恢復國家統一的理想。

綜觀辛棄疾的這首詞,用清人陳廷焯的話說,就是字字跳擲而出,沉雄悲壯,凌轢千古。通過這首詞,我們能看到一位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也能看到詞人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總的來說,寫得酣恣淋漓,可以說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