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上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徐达后裔使用免死铁券一事,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今天咱们要讲的还是"丹书铁券",不过这块铁券的来头更大,而且从来没有派上用场,在保存千年后被无偿上交给国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场景复原

在古代,很多开国皇帝为了赏赐有功之臣,在授予官职爵位的同时,还会给予他们最高荣誉,即大名鼎鼎的丹书铁券,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免死金牌”。其主要功效就是在功臣以及其子孙犯罪后,可免予处罚甚至免于死刑。当然,对于谋反、谋大逆等罪名,丹书铁券是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的,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古代很多丹书铁券也压根不能免死,能被皇帝授予免死金牌的对象,一般都是些功高震主的大臣,皇帝是想借此物将其麻痹,等找到机会就毫不犹豫地除掉,最典型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朱元璋颁发的丹书铁券,到最后基本都成了“催命符”。

▲唐昭宗李晔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拥有者使用丹书铁券或被皇帝诛杀,它们就会被收回销毁,因此能够保存至今的丹书铁券屈指可数,目前只有国家博物馆所珍藏的钱镠铁券。钱镠铁券,乃是唐昭宗李晔赐予平定董昌叛乱的彭城郡王镇海节度使钱镠的"免死金牌"。唐朝末年,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不遵中央号令,其中义胜军节度使董昌割据两浙后,妄图反唐称帝,唐昭宗遂派彭城郡王钱穆平定。

▲钱镠铁券

在平定江南后,钱镠并没有拥兵自立,而是年年遣使朝觐。为表彰其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特意命令内府制作了这块"金书铁券",并在其上嵌刻"……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三百余字,以示恩宠。此块铁券形状呈覆瓦状,材质虽为铁料,但实际嵌刻于上的楷书却是金字,所以并不能仅用"丹书铁券"称呼之,称其为"金书铁券"更为恰当,横长52厘米,纵长29.8厘米,厚度仅有2.14厘米,重约13.2千克。

▲吴越王钱镠画像(局部)

朱温灭唐后,钱镠自立为吴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偏居两浙的吴越国开国之君,而这块具有深远意义的金书铁券也就一直保存了下来。吴越国亡国后,它并没有失传,而是被钱氏后人当做传家宝一般珍藏,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共1000多年历史。不过这中间也还有一个小插曲,铁券曾于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意外失落,直到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才由渔夫从黄岩南泽库深水中偶然捞出。渔夫想要试试材质是否为金,于是就拿回家用斧头轻砍,结果留下了至今仍能看到的砍击之痕。之后物归原主,钱氏家族又才将其珍藏起来。

▲钱氏宗祠内景

一般说来,在古代的王朝更替中,前朝皇帝所赐的丹书铁券一般都是会自行销毁的,毕竟前朝之物对本朝意义不大,而且留着也是祸害,万一有人以此诬告自己怀念前朝,反倒得不偿失。钱氏家族的金书铁券之所以能够一直保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在改朝换代时总能及时站队,每个时代都有族人担任朝廷重臣,因此才能够继续保存丹书铁券,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江南钱氏兴盛至今的缘由。

▲国家博物馆外景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想要赏赐功臣丹书铁券时,却不知道其具体形制如何,为此还专门派人前往钱氏家族进行观摩,并以此为范本制作了明初的丹书铁券。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钱氏后人主动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随后辗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由于钱镠铁券是古代丹书铁券流传至今的唯一实证,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因此也被称作是国博的“镇馆之宝”。

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全唐文》《铁券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