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更加註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講話精神,提升黨員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廉潔自律意識,奈曼旗紀委監委在旗直各機關單位開展“廉潔好家風”主題教育活動。活動以旗直各機關單位全體黨員和國家公職人員家庭爲主體,以樹立廉潔家風爲主題,共徵集家風故事徵文47篇,誦讀參與家庭33個。 近期,將對優秀作品擇優播放、展示。

這是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父親在私企上班,母親在財政局上班,女兒14歲上初二。在這個家庭裏,很少能聽到吵架的聲音,家庭很民主,有什麼事情大家都可以發表意見,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共同做出一個最好的決定。家庭雖然普通,但是卻非常溫馨有愛。他們的家風就是好好說話,認真傾聽,冷靜但不冷漠,溫和但不懦弱,堅定但不強硬。

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

一位做老師的朋友跟我講了這麼一件事,她帶初一,班上有個小男生,門門課成績名列前茅不說,還打的一手好籃球,那孩子少言寡語,也並不是那種仗着自己有點小聰明就任性調皮捉弄人的脾氣,這樣的孩子,本應該是炙手可熱的小明星,可他人緣卻奇差,同學們不喜歡他,就連其他的代課老師,提起這個孩子也常搖頭嘆氣。

這男孩不說話時還算聰明討喜,一開口卻是生冷硬倔,分分鐘就讓人沒法兒接。想讓同桌讓一讓的時候,他總是冷着臉讓對方“起來”,平時同學聊天不小心冒出一兩個口誤,他也會嚴肅的去糾正和爭辯,就連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講錯了一個語法,他都會毫不留情的質疑“老師你昨天沒備課嗎?”常常弄得別人下不來臺。她眼睜睜的看着,他的生活像是陷入了一個向下的螺旋,因爲總是得罪人,所以大家都不願意跟他說話,又他因爲孤僻,而變得越來越無趣尖刻。

同班同學在不遠處的籃球架下玩的熱火朝天時,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在一個角落裏練習投籃;他試圖跟同桌搭話時,對方卻裝着沒聽見似的把臉轉向一邊;就連某幾個被他當衆懟過的老師,也時常不給他好臉色看。

她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抽了個空就去小男生家裏家訪,對男孩的成績予以極大肯定的同時,挑了幾件無傷大雅的小事,委婉的提出,孩子如果可以更友善溫和一些,會獲得更好的成長。話音還未落,男孩的父親瞬間就收起了一臉笑容,將男孩連推帶搡的從書房拉出來,劈頭蓋臉一頓罵: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平時都跟老師同學怎麼說話的,快,趕快給老師賠禮道歉。她連忙擺手解釋,而他猶自喋喋不休的訓斥着兒子,直到那孩子低頭認錯才罷休。還沒等她一口氣舒完,夫妻倆一言不合就開始爭執,一個埋怨老婆天天加班沒時間教育孩子,一個指責老公太大男子主義,沒給孩子好的言傳身教。

她手足無措的看着夫妻倆吵架,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而就在那個尷尬的要命的瞬間,她看見那個男孩站在沙發旁邊的樣子。

沒有怒火,沒有不滿,沒有恐懼,甚至沒有因爲父母當着外人爭吵而生出的一絲嫌棄或羞恥。

他就只是站在那兒,不看她,也不看自己的父母,面無表情眼神空洞。好像只是在耐心的等待這一場爭吵的結束。

無動於衷,習以爲常。

她回去之後,不惜違反學校男女分坐的規定,硬是將全班情商最高的那個女孩安排給了他坐同桌,跟我感慨說:他就在這種家庭環境里長大,要是會好好說話纔是見了鬼呢。我沒辦法改變他的父母,只能安排一個會溝通會表達的同齡人跟他同桌,看看能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一點。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爲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而家庭關係又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石,一個人在家庭中養成的溝通模式和說話方式,會滲透進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有強大的外力來影響或改變,這樣的習慣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左右父母的習慣,但卻可以從這一天起調整自己的態度。好好說話,認真傾聽,冷靜但不冷漠,溫和但不懦弱,堅定但不強硬。那纔是你能夠給孩子創造的,最好的家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