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中國風雨飄搖,但也不乏一些重臣老將爲國盡忠,殫精竭慮。與清朝初期不同的是,朝堂之中漢人官員開始佔據了清廷的半壁江山,這也說明到了晚清時期漢臣在清朝的作用越來越大。李鴻章作爲一個漢臣,在曾國藩之後做了25年的直隸總督,風光一時無兩。

直隸總督雖然只是一個地方官職,但是李鴻章的能力幾乎能左右晚清的朝局風向,說明他不是僅有這一個重要職位。當上直隸總督後,李鴻章又兼任了洋務大臣的職務。這個官位雖然沒有兵權,但是卻相當於清朝向西方學習的總指揮人。

北洋大臣的管轄範圍非常寬,幾乎北方地區的所有和洋務有關的事宜,都是由他統籌負責,其中包括學校和軍工廠的籌備、鐵路建設和外派留學生。在任期間,他安排了首批批赴美留學生,是晚清朝廷中最有眼界的大臣之一。

直隸總督的身份,令李鴻章手握京畿要地的治安、糧餉、河道和邊防,是全天下疆臣的首腦;而洋務大臣的身份,又讓李鴻章成爲引領晚清創新的領頭羊。這兩個職位名頭都很響,但卻都不是令李鴻章真正成爲晚清重臣的原因,他一生中含金量最高的職務其實是文華殿大學士之職。

大學士的稱號聽上去像是個虛名,沒有什麼實權,但實際這是晚清時最具有分量的職務。清朝的行政體系是參照的明朝制度,但是在此基礎上也做了調整。經過清朝幾代統治者的調整,最後在乾隆年間把大學士機構調整成三殿三閣,最尊貴的就是保和殿大學士。歷史上最後一位保和殿大學士就是傅恆,在他之後清朝就沒設立過新的人選。因此排在第二位的文華殿大學士就成了剩下的兩殿三閣中最尊貴的身份。

而文華殿大學士,堪稱晚清朝廷中的首輔,這個正一品的官階,是皇帝身邊級別最高的助理。三殿三閣的設置,是有固定的人頭數,只有出現空缺纔能有人頂替,不會一個學士之位出現兩個人。而李鴻章能以漢人的身份補上這個空缺,在大清歷史上也是破例了。

別看清廷中長期存在的最高機構是軍機處,但是時代不同,皇帝們需要倚重的大臣也完全不同。在同治和光緒在位期間,實際上清朝的統治者是慈禧,她就非常器重李鴻章,在很多國家大事上都要徵詢他的建議,因此李鴻章在晚清的作用甚至比軍機處還重要。

都說時勢造英雄,晚清的複雜局勢需要的就是一羣頭腦清醒有主見、有魄力的大臣,李鴻章就是當時的佼佼者。他組建的淮軍成了晚清時期一股強有力的武裝力量,不僅從最初的團練規模成長成了國防軍,還肩負起了抵禦外敵的責任。淮軍的力量不僅分佈在中國內地多省,甚至還發展到了朝鮮和越南等地,成了晚清鞏固大清基業的重要力量。

隨着隊伍的成長,淮軍的將領也逐漸被提拔重用,當時全國有將近一半的提督和總兵都是出自淮軍。因此不論從統治階層的決策來看,還是從人才的選拔看,李鴻章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說他能左右朝局,一點不爲過。

參考文獻丨《清史列傳·李鴻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