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9時許,在海拔2300多米的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裏,33歲的研究人員楊萬吉,端着一盆花生,面對大山,扯開嗓子喊着。

喊了十幾分鍾,山頂的樹叢一陣晃動,在幾隻毛色金黃的公猴帶領下,幾十只金絲猴蹦跳着下山。不一會兒,它們圍到楊萬吉附近。

楊萬吉將盆子裏的花生灑向猴羣,猴子們迅速撿起花生,撥開花生殼,將花生仁塞進嘴裏。幾隻小猴搶不過大猴,乾脆來到楊萬吉身邊,從他手中抓花生。

楊萬吉是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姊妹峯金絲猴繁育基地的一名野外研究工作者,主要是從事神農架金絲猴的野外跟蹤研究、輔助繁育研究及人工飼養管理工作。看着猴子們喫得津津有味,他笑得合不攏嘴。

據介紹,每年從深秋開始,神農架金絲猴的食物就開始逐漸減少,食物的品質也越來越差,不少金絲猴會因飢渴和寒冷死亡。從2005年開始,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對大龍潭的猴羣實施“人工補食”措施,爲金絲猴提供食物,保護它們免受極端天氣的影響。每天要給這些金絲猴補食3次,每次約100斤,食物有花生、水果、紅薯等。

金絲猴與大熊貓、白脣鹿和白鰭豚並列爲中國動物界的“四大國寶”,神農架是中國金絲猴分佈的最東端,是全國金絲猴種羣中數量最少,遺傳多樣性最低,最具研究和保護價值的物種。這裏的野生金絲猴共1300多隻,已發現13個種羣。它們平時以雲霧草、松子等爲食,讓它們接受人工補食並不容易。

2008年的冬季,山上下大雪,金絲猴的食物減少。一天,面對雪地裏投放的蘋果,一隻飢餓難耐的公猴,嘗試着啃了一口,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這隻公猴所在的猴羣開始接受人工補食,每到冬季,它們都會來大龍潭覓食。那隻“第一個喫螃蟹”的公猴,被命名爲“大膽”。

這個補食猴羣從起初的30多隻,增加到如今的100多隻。

除了給金絲猴補食,這個野外基地的研究人員更多的是對金絲猴進行長期監測,掌握其種羣變化趨勢,爲有效保護金絲猴提供科學依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