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作战士兵的始终保持战斗力和体力,古代士兵的日常训练中大体可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武器操练、体力训练、队列阵法、技能训练和耳目训练。古代士兵的武器训练的主要冷兵器有弓箭、刀、剑等。

前不久,看到网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军训后的大学生对抗古代士兵,谁赢面更大?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不过,小编查看了一下相关资料,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了解一下士兵的训练项目。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承担着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任。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军队的日常训练,积极练兵和备战,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了让作战士兵的始终保持战斗力和体力,古代士兵的日常训练中大体可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武器操练、体力训练、队列阵法、技能训练和耳目训练。这五大主要训练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士兵的身体素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下面,我们结合《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等古代练兵书籍,看一下这五大训练:
一、武器操练
军事训练是军队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而武器操练更是一种必须的技能,只有掌握好对武器的使用,才有可能在作战中击败敌人。古代的武器操练可以以宋代为一个分水岭,宋代以前主要以操练弓弩刀剑等冷兵器为主。到了宋代大规模的使用火药于战争中后,宋及以后的朝代中,冷兵器和火器协同操练就成了主要特色。
1.冷兵器
古代士兵的武器训练的主要冷兵器有弓箭、刀、剑等。
弓箭的使用应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对于弓箭的来源,《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是这样解释的:“弓生于弹”弹即弹弓,所以弓箭是由弹弓改进的。在火器发明之前,弓箭都是冷兵器中的远距离杀伤武器之最。而练弓箭一方面可以提高远距离射击敌人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士兵的臂力。
《纪效新书》有载:“《列女传》:怒气开弓,息气放箭。盖怒气开弓,则力雄而引满;息气放箭,则心定而虑周。”
刀是古代的冷兵器之一,是一种单面长刃的短兵器,也是古代步兵的主要作战兵器之一。在刀的各种类之中,环首刀是最具有杀伤力的近身冷兵器,主要被使用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长刀是骑兵作战的主要工具,后来到了宋明时期,短刀则成为了主要作战工具。士兵训练刀的使用,很容易提高自身作战能力以及身手的敏捷程度。
剑也是古代士兵常练的一种冷兵器,剑也有长剑与短剑之分。在春秋战国与两汉时,剑是主要的作战工具之一,到了东汉时,剑的实际意义从作战转到了装饰。
2.火器操练
唐代时因炼丹而偶然获得的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后,催发了火器的产生和应用。
宋代时就已经有了大炮和突火枪的出现,经过宋元的不断发展,明朝时出现了以火器为主要作战工具的神机营。神机营里士兵的主要训练项目就是使用火器作战,神机营里的步兵全部配有火器,还兼有炮兵和骑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是火器大发展的阶段。《纪效新书》有载:“鸟铳解,此器中国原无传,自倭寇始得之,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
清朝建立后继承明代,也设有神机营,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操练火器的八旗火器营。火器的使用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古代军队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二、体力训练
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古代士兵日常的体力训,为的就是提高士兵作战时的耐力,减少疲劳感。士兵的体力训练主要是负重训练和摔跤训练。
因为士兵作战时要身穿甲胄佩戴武器,这时的负重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宋代则是我国古代士兵负重最大的朝代,根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记载,宋朝的甲胄步兵的平均负重就要达到32公斤,所以日常的负重训练并不可少。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谓练足之力也。”
而摔跤自古以来就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不过元代以后,摔跤禁止在民间举行,而变成了军中的一种比试项目,到了清代,军中摔跤的风气发展尤甚,在八旗军队中,则经常“分左右翼,令其角胜负,负者罚牛羊”。
当然,无论是使用刀枪,还是爬城越险,都需要良好的体力和灵活的身手。兵士入伍之后荷重物练身力达到增强体力的效果。每一种兵器都需要平时刻苦练出一身武艺。弓箭为诸兵器之首。宋代军队全军“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拳术也是军队教战的一个传统项目,战场上,如果万一失掉或损坏了手中的武器,必然要与敌人手搏拳法的高低就有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纪效新书》有载:“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
三、队列阵法
在冷兵器起主导作用的作战时代,则需要通过阵法来突出作战力量,而不同的阵法有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在战争中要实现协同作战与统一指挥,阵法就是实现这个的主力军。
古代作战的基本阵法队形主要有方阵、圆阵、数阵、雁形阵和疏阵等,在古代士兵的训练中,排演训练队形阵法则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对队列阵法的训练,在真正的作战中才能团结协作,接受统一的指挥。
《纪效新书》有载:“一队前来立定,锣鸣坐地,听吹长声单孛罗,各起身执器械;听吹摆队伍喇叭,整队鸳鸯队摆开;再听吹单摆开喇叭,即变如后图三才阵;点鼓前行,擂鼓吹天鹅声喇叭,呐喊交战。”
四、技能训练
骑射训练必不可少,因为古代的主战兵器并不是刀枪剑戟,而是弓弩和战马。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不是任何步兵分队能比的,所以古代军队最重视的就是骑射。这从当年的武举人考试就可以看出端倪,考试的主要科目是骑射和兵法对策。以明代武乡试为例,该考试分三场,初场试马上箭,第二场试步下箭,第三场试策一道。
《纪效新书》有载:“教骑射箭法曰: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急放箭。目勿瞬视,身勿倨坐。出弓如怀中吐月,平箭如弦上悬衡。”(译文:要诀是开弓到九分满,要牢记!即使已经有七八分满,也很难能命中目标)
战车驾驶技能训练也很重要。由于战车作为重要的作战工具,在战争中是必须有人要掌握的技能。
在古代的武举考试中,射箭、马枪、负重、摔跤等都是主要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几种训练项目,对判断一个人的战斗力中有多么大的作用。
五、耳目训练
由于古代战争以旗鼓作为指挥工具,所以务必要分清旗鼓信号。为了让全军熟悉旗鼓的指挥号令,很大功夫的是训练将士“辨旗帜”“审金鼓”,这是古代任何军人入伍后的第一课,各级将佐都要考核这套内容程序,各种号令与其他军法军令编写成册,印发全军,每队识字者自读,不识字者就听本队识字之人教诵解说,务要记熟。读记之后还要随时背得出,若忘一条打一板。若犯过受刑,能背一条免打一板。要求阵师整齐,队伍分明,能圆而方,能坐而起,能行而止,能左而右,能分而合能结而解,变化全熟于心。
《练兵实纪》这样强调:“各官兵,耳只听金鼓之声,目只看旗帜之色。不拘何项人员,口来分付,决不许听之。如鼓声不绝。便前面是水火,也须跳入。如鸣金该止,就前面贝财缎帛好马匹,亦不许一回顾。”
【人物简介】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