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十二日正是大寿的高潮而从日记看,十一日,翁同穌等枢密大臣在巡防处商谈“密事”,直至黄昏,漏夜筹商,月上始归。十月十三日,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督办军务处文案景星,携密函前往天津,去拜见李鸿章。

早在旅顺沦陷之前,奕訢、奕劻便在谋求议和。先是寄希望于俄、英、法、德、美居间调停,后发现缓不济急,便希图另谋新策。《翁同穌日记》透露了个中信息。其两天日记均有记载十月十一日记道诣巡防处,见北洋丑刻电,南关岭已失,徐邦道败退,旅顺仅半月之粮,此绝征矣。仍发电,令合肥(李鸿章)速援,毋坐视。谈密事,直至黄昏,月上始归。十月十二日记道寅初(凌展三时三十分)到直房,电报已不及看矣寅正(凌晨四时),偕孙兄(家鼐)入见。旋见起二刻余。退后,闻宁寿宫叫起,趋往。而恭邸(奕訢)又到直房看折。内侍云:“先在上(光绪帝)前叫起。乃折回直房。良久,见于养心殿,两邸(奕訢、奕劻)及李公(李鸿藻)同。邸以昨事上陈,上(光绪帝)可之。出,再诣保和门。已正(十时),入见于宁寿宫,四人购、翁、李)一起,军机一起。恭即奏昨事,太后遍询臣等。臣对且重龙不可。盖连鸡不飞,亦释疑忌则可,其他未退。是日,恭(奕)奏对语颇杂,不制之法凡四刻,乃得体,余不谓然直房,孙()、徐(用仅)拟密寄,自。出至手。待递下,未初三刻(十三时书之不假章京四什十五分)矣。余携之赴督办处,两年成在,樵野(张前桓)亦来,当面时),余与邸语不洽,拂衣先归交讫。

中正(十七十月初十日大连失陷。十月十一日清廷得知大连失守的电信,旅顺自然告警。翁同穌认为旅顺患的是病入膏肓的“绝症”,无药可救了。甚至连派广东提督外号“唐矮子”的唐仁廉赴旅顺救援,他也认为:“以只身蹈海,何济于事哉?帝党中坚翁同穌从大连的失陷中看出清朝军队的无能,也在寻求救治的良方。十月初十日恰是慈禧的六旬大寿。十一、十二日正是大寿的高潮而从日记看,十一日,翁同穌等枢密大臣在巡防处商谈“密事”,直至黄昏,漏夜筹商,月上始归。十二日,光绪帝在养心殿召见恭王奕訢、庆王奕劻、翁同穌、李鸿藻。奕訢把昨天商议的“密事”禀报皇上,光绪帝明确表态可行,即“上可之”。慈禧也极关心此事,在祝寿听戏之间隙,于十时在宁寿宫分两起召见枢密,头一起奕訢、奕劻、翁、李,第二起军机大臣。奕訢禀奏昨天商谈的“密事”,慈禧普遍征询诸位大臣的意见。出到直房,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拟“密寄”,自己书写,不用军机章京起草。翁同穌亲自拿着起草的密函来到督办处,亲手交给张荫桓。除头一天密商到深夜,第二天从凌晨三时三十分又密商到午后四时,达十二小时之久。他们所商议的“密事”及最后所写成的“密寄”,其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翁同穌虽然没有言明,但从前后分析来看,这是指派员同日议和之事。翁同穌对同日议和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这次派员赴日不要期望过高,只能试探着摸摸日本的底,解释自己方面的疑忌。同时,也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和谈上。即“偏重尤不可”。

在策略上,他提出让俄、英、法、德、美几国互相牵制进行调停,所谓“连鸡不飞”,这是对日的“默制之法”。十月十三日,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督办军务处文案景星,携密函前往天津,去拜见李鸿章。密函说:“阁下数月以来,独任其难,九重业已深悉。此时应如何设法了结之处,阁下受恩深重,义无旁贷。且系奉旨归我等数人办理,必可合力维持。”清廷指令李鸿章,命其在战争进行的白热化时刻,“设法以期了结”。李鸿章与张荫桓反复协商,并从而得出了“遣谍(派员)径达伊藤,较联衡说合为捷”。那么,派谁径赴日本合适呢?李鸿章反复比较,挑中了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德璀琳(1842-1913),德国人,1864年进中国海关。

1884年,在中法战争中,他周旋于中法之间,从而签订了《简明条款》,《李福协定》,也就是李鸿章同法国水师总兵福禄诺之间的协定李鸿章于十月十六日致函奕訢,推荐德璀琳,函略谓:“六七月间,曾闻日人之意非不愿款(谈判讲和),但欲中国自与商办,而不愿西人干预。目下彼方志得气盈,若速由我特派大员往商,转虑为彼轻视。鸿章与樵野(张荫桓)等再三斟酌,唯李鸿章有拣择洋员之忠实可信者前往。既易得彼中情伪,又无形迹之疑。査有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在津供差二十余年,忠于为我。六年俄事,十年法事,彼皆暗中襄助。十一年伊藤来津与鸿章订约,该与伊藤幕友某英员相识,从旁赞导,颇为得力。若令其前往察酌办理,或能相机转圜。否则,暂令停战,以待徐商,亦解目前之急。

如以为可,拟由钧处迅速请旨派往,以重事权。该洋员到日后,切筹议情形,随时电商,即转达钧署裁夺。是否有当,悉候主持。未尽之均由樵野两君面陈十月十九日,张荫恒和景星匆匆回到北京,向军机处报告德难琳东渡事。清廷不假思索地批准了这个方案十月二十四日,奕訢等王公大臣电询德璀琳的行期,意在促其速行,翁同穌对此不抱希望,于是采取不加理睬的策略,“余未过问”也。赴日前,德璀琳要求授予他头品顶戴,以壮观瞻。李鸿章权宜授予,后补报两邸李鸿章又起草了致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的照会。内称:“遵即令头品顶戴德璀琳立即驰赴东京,赍送照会,应若何调停复我平安旧例之处,应请贵总理大臣与德璀琳筹商,言归于好。”》下亲是十月末,德璀琳携李鸿章的照会抵日本的神户港。日本兵库县知事周布公平将有关情况电告东京。日本政府认为,李鸿章的照不具国书效力,德璀琳是德国人,不是中国官员因此,日本不予开议,德璀琳吃了闭门羹,只好悻悻而归。就这样,清廷第一次遣使赴日失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