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號: 智農互聯

石河村的遲福瑾在自家菜園摘的蔬菜都是遊客喜歡的。
盤錦稻作人家民俗村的民宿給當地農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

鄉村旅遊,始於農家樂,進而民宿遊。如果說農家樂是鄉村遊的初級版,那麼,民宿遊就是升級版,是一種深度的、休閒的、多元的鄉村遊,是更高業態的並能連接未來趨勢的鄉村遊。

我們發現,作爲傳統農家樂的升級版,民宿經營者已不單單是農民,還吸引了企業家、返鄉創業者,他們的參與讓民宿走向高端化、品牌化。

我們注意到,民宿促進了農民多元增收,農村人口“迴流”,一二三產業快速融合。

我省民宿發展現狀如何?

  民宿究竟給農村、農民帶來了什麼?

  請看本報調查——

引子

郭海濤和姜微是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同江峪村村民,夫妻倆靠賣豆腐爲生。平時,妻子在家做豆腐,丈夫每天蹬着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因爲他家做的豆腐味正、料好,大受歡迎。兩口子每天做六七十斤豆腐,一年下來,能掙4萬多元。

今年初,兩人被“挖”到“小市一莊”繼續做豆腐,年收入翻了一番。

“老闆每年給我們8萬元工資,再也不用沿街叫賣了,因爲這裏的遊客多,每天消耗的豆腐量比過去多了一倍。”郭海濤高興地說,村裏像他們兩口子這樣都在這打工的還有不少呢。

“小市一莊”前身是一處農家院,3年前投資3000多萬元進行整體改擴建後變成了集喫、住、玩、購於一體的鄉村田園旅遊產業,建有各種民宿近70間,營業不到兩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旺季時,每天接待50多個團,3000多人。”山莊董事長韓國華告訴記者,目前山莊解決了150多人就業,隨着後期繼續追加投資,將帶動更多農民就業。

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民宿除了給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外,還爲農民創業提供了便捷順暢的通道。有條件的農民可以自己經營民宿,沒有條件的也可以借民宿做點小生意,或經營當地土特產,或提供農產品。

“自從村裏有了民宿,農民自家園裏的蔬菜瓜果都成了搶手貨,連平時沒人要的南瓜都剩不下。”盤錦市大窪區石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李雲桐說,過去,村裏年人均收入1.5萬元,現在增加到2.1萬元,主要是庭院經濟帶來的增收,而民宿對農民的好處還遠不止這些。

  民宿讓農民實現多元增收

財產性收入、創業性收入、一產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的疊加組合,農民的致富空間大了

“現在村裏報名要出租房屋的有11戶,已經租出去6戶。”李雲桐說,農村閒置房屋租出去用做民宿,租期10年,每年兩萬元,不僅租金高,而且合約到期後農民拿回的是裝修後的房子,所以大家都願意出租房屋,有的人家寧可自己再找地方住,也要把房子租出去。

除了房租,農民的房屋也迅速升值。“不久前咱村劉軍家的普通三間房子已經漲到了48.5萬元。”李雲桐說,那個房子2014年值10萬元,2016年變成了30萬元,今年的價格就接近50萬元,升值速度不亞於一線城市。現在,村裏農民知道自己的房子值錢了,給多少錢都不願意賣。

“兩年前這裏的農房5000元沒人買,現在給70萬元都不賣。”盤錦遼東灣新區榮興街道辦事處的巴寧寧告訴記者,因爲安居工程,村裏農民住上了樓,閒置農房整體開發成民宿旅遊休閒度假村——盤錦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目前已經改造農房20多棟,往日破爛的農房變美宿,村落成了公園,遊客的到來,知名度提高了,讓農民的房產迅速增值,農民不再輕易賣房。

農村房價飆升並非個別現象,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凡是有民宿的鄉村,農房都增值了。本溪縣“小市一莊”營業後,大量遊客湧來,不僅繁榮了鄉村經濟,也提升了當地農村房屋的價格。“緊鄰我們的山坡上有一戶農家,本來我是打算盤過來發展民宿的,那個院落過去也就值30萬元吧,但現在可不一樣了,人家說價值上百萬元了。”韓國華說。

近幾年,石廟子村經過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宜居鄉村建設,村容村貌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李雲桐2014年6月到村裏當黨支部書記時,連像樣的路都沒有,更別提辦公室了。現在,村裏的柏油馬路戶戶通,公交車也進了村,因爲距離紅海灘景點只有15分鐘車程,村裏的民宿應運而生。

村裏環境好了,民宿出現了,農民的收入開始變得多元了。

民宿遊會貢獻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讓農村一部分剩餘勞動力有了工資性收入。27歲的李倩茹過去靠種地爲生,現在她在盤錦遼東灣新區榮興街道稻作人家民俗村的咖啡店工作,每個月2000多元工資,像城裏人一樣上下班,住樓房,家裏還有地,算上丈夫的打工收入,家裏年收入近1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省有1261個鄉村具備發展鄉村旅遊基礎,這些村中有餐飲類農家樂4581個、農家客棧2660個、牀位88245個,年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以上。當地的農產品快速進入市場並升值,農民的農業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可以說,民宿的發展讓財產性收入、創業性收入、一產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疊加組合在一起,爲農民增收打開了一個廣闊空間。

只有財產性收入和創業性收入成爲農民收入的主體,或者讓其在收入結構中逐年提高比例,農民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富裕起來。遼寧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桂芝認爲,民宿經濟的發展讓這一天開始到來。

農村人口由“外流”轉爲“迴流”

民宿讓寂靜的鄉村再度熱鬧,已成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

城裏人利用週末或小長假到農村感受田園生活,在青山綠水中放鬆身心的需求催生了民宿,而民宿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村人口“迴流”。

“過去我們東溝屯的小夥兒根本找不着媳婦,窮鄉僻壤,人家姑娘不願來,村裏的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大連金普新區石河街道石河村黨支部副書記冷麗,在村裏工作了近20年,她告訴記者,現在的東溝屯成了生態文化旅遊風景區,有小黑山、五坊民俗一條街、九蓮寺,還有溫泉酒店、東溝水庫、櫻桃採摘園等,每年吸引遊客近70萬人次。發展鄉村遊以來,村裏的基礎設施10年間不斷完善,民宿經濟的發展,讓農村人口由過去的“外流”變爲現在的“迴流”。

遲福瑾就是因爲經營民宿又回到村裏生活的,他的老父親是石匠,用一生積蓄蓋了10間房子,三個兒子每人3間,院牆隔開,各自居住。因爲在鄉鎮企業上班,婚後的遲福瑾在鎮裏買了房子,打算離開農村過城市生活。2005年前後,村裏動員農民發展農家樂,接待遊客,並給免費裝修衛生間、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等。禁不住勸的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回來幹起了農家樂,沒想到一干就是十多年,弟弟們的房子先後被“徵用”,如今10間房變成了一個大院落,前院花草錯落有致,後院果蔬田園種植有序,一次能接待近200人就餐。

“我就一個女兒,在上大學,將來如果她願意,就回來幫忙打理生意。”遲福瑾現在很知足,“作爲農民不用外出打工,每年守家待地就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還圖個啥呢?”

像遲福瑾家這樣的農家樂,村裏有近30個,都是農戶自己經營的。石河街道辦事處負責旅遊的副主任薛野介紹,農民直接參與鄉村旅遊業,這個家庭及其親朋圈子就很少存在異地打工、夫妻分居、留守老人和兒童、撂荒土地的現象,既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也化解了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據瞭解,近些年因爲鄉村遊的帶動,有300多人回到石河村發展。

“過去,大窪區大堡子村有100多戶閒置房屋,農民都愛住樓房,村裏人氣弱,做民宿3年後,現在一房難求,村裏擠滿了人,好多村民回來蓋房子。”盤錦民宿行業協會會長於然說。

民宿不僅能讓農民實現在家就業、創業,還能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東溝五坊民俗一條街裏,有釀酒的作坊,有剪紙、做陶泥的藝人,他們都曾是當地村裏走出去的能人,現在都回到了家鄉;而除了村裏走出去的,城裏的“外來人”也被民宿吸引到農村。

趙雪松和付麗是瀋陽人,夫妻倆一直打算經營民宿,選來選去,最後相中了本溪縣一個山村。兩人投資近300萬元,將村裏的一處廢舊小學改造成了一傢俱有朝鮮族風情的民宿,因爲四周羣山環抱,所以起名“山間一舍”。

“食材原生態,蘑菇自己上山採。”付麗說,空氣清新、民風淳樸是她相中這裏的原因。從去年10月開始運營,房間的入住率基本能達到80%,現在週末都是客滿,想入住需要提前一個月預訂。

隨着民宿這一現代服務業在農村的興起,各種要素開始流向農村:打工者回來了,大學畢業生回來了,資本回來了,公共產品也更多地向農村傾斜。

本溪縣旅遊局局長任雪豔說,民宿讓寂靜的鄉村再度熱鬧,讓荒蕪的土地再現生機,已成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

  從鄉村民宿切入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

  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省鄉村遊漸成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全省鄉村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在20%以上,已經成爲我省旅遊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今年,我省將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推動鄉村遊由傳統的“看半天喫一頓”向“玩一天住一宿”模式轉變,引領鄉村旅遊提質升級。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民宿不僅能實現農民多元增收,讓農村人口“迴流”,還能促進一二三產業快速融合,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最佳切入點。

“投資300多萬元的煎餅廠還有一個多月就開工生產了,到時候通過線上、線下營銷,加上各地來的遊客會把‘小市一莊’的煎餅帶到全國各地。”韓國華告訴記者,“小市一莊”運營不到兩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主要原因是莊裏有四美:美食、美景、美宿和美購。

羊湯用的是山泉水、大柴竈和農村養殖山羊;做煎餅的面也是用山泉水和、無添加劑、現場製作。因爲煎餅深受遊客歡迎,每月銷量1萬張,看到商機的韓國華決定建立小市一莊食品有限公司,擴大煎餅的產量。

“到時候每年需要的糧食就得上百萬斤,將來還要與農業種植基地合作,發展綠色種植和生態觀光,形成集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韓國華認爲,單一做民宿發展不起來,必須借民宿這個平臺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遊客的全方位需求。未來3年,他要整合種植、養殖和加工企業,培育煎餅、酒品、飲品、豆腐和涼皮等自主品牌。

“要做真正放鬆身心的精品民宿,只有讓農村的山水、空氣和食品都成爲奢侈品,才能引來貴客。”任雪豔說,要保證喫的品質,民宿就需要發展自己的種植、養殖基地和加工業,勢必帶動產業融合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盤錦市大窪區石廟子村給村裏的農產品註冊了商標,正在着手建包裝廠,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民宿遊把需求旺盛的消費者羣體和消費市場吸引到農民家門口,創意農業、休閒農業、體驗農業,均可成爲鄉村旅遊的延伸內容,還有健身、健康、文化娛樂等,都能成爲暢銷商品。盤錦市旅發委產業發展科科長畢志明說,通過民宿這個平臺,農村一二三產業得到快速融合發展。

“選擇從民宿切入,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逆向融合,比起從農業領域向二三產業順向融合,實踐證明效果更好。”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盧錫超告訴記者,民宿經濟是整合農村資源的“牛鼻子”,是關聯農村整體發展的大平臺。民宿產業正在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綜合體,它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對於落實農村新發展理念將起到推動作用。

【智農互聯】裏有躬耕農業的種養大戶,也有洞悉市場的企業家;有神通廣大的產業經紀人,也有逼格超高的品牌策劃人;有研究農業的教授,也有制定政策的官員;還有村官、投資家、電商達人……在這裏,給你的不只是市場信息,還有一大批有價值的農業朋友。

記得點贊!喜歡就轉走分享吧~

智慧農業,由此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