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分析了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並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會議指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未來重要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會議同時還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

如何理解這些三農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如何落實未來三農中的重要工作?新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詳解這些概念背後的含義及落實工作的重點。

大農業觀:從產業鏈和多功能性認識農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大農業觀”,何謂大農業觀?大農業觀又要怎樣樹立?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表示,大農業觀有多重含義,“大農業觀可以從產業鏈的角度去理解。農業是一個產業鏈,包括生產、加工、倉庫、運輸、銷售等,也包括各種和農業相關的如肥料農藥領域的工業產業、社會化服務等服務業,所以它是一個三產融合的產業,在過去,可能有人僅僅把農業理解爲農業生產,但這不是大農業觀。”

多元的產業鏈條構成了農業產業豐富的內涵,同時,林萬龍認爲,在功能方面,農業同樣是多元的,“農業的功能不止是提供食品,在提供食品之外,還有休閒、文旅、生態環境營造等各個方面的功能,所以應該充分認識到農業的多功能性,真正認識到農業多元的價值,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樹立大農業觀。”

如何發展大農業?林萬龍表示,“首先要觀念先行,認識到農業功能的多元性,纔有可能樹立大農業觀,認識到農業產業鏈條的價值,纔有可能落實大農業觀。”

在落實大農業觀的具體措施方面,林萬龍表示,“首先要打造多種業態,在種植養殖這些傳統的農業業態外,同時打造農業加工、電商、休閒觀光等多種農業業態,促進農業的多元發展。其次要加強科技興農的力量,農業的多元化要依靠科技來實現,舉例來說,藻類可以作爲食物,但直接喫藻類,很多人難以接受,如果通過科技,把原材料變成大衆可食用、可接受的產品,就很容易推廣了。”

大食物觀:減輕耕地和糧食壓力

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大食物觀”正式被提出是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此後“大食物觀”屢次出現在國家重要會議或文件裏。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如何理解大食物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鍾鈺表示,過去,人們一提到糧食,只會想到饅頭、米飯等,但實際上,肉、奶、水產品、果蔬類等也是糧食的轉化,“我認爲,大食物觀的糧食範疇,包括一切能夠滿足人類能量需求並具有營養健康價值的食物。”

鍾鈺介紹,目前我國食物來源存在“三個過度依賴”的狀況:過度依賴耕地產出,過度依賴糧食,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我們踐行大食物觀,是爲降低這‘三個過度依賴’的比重。”

如何踐行大食物觀?鍾鈺認爲,核心路徑在於科技裝備創新,國家通過科技裝備創新開拓食物來源途徑,進而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另外人們也要樹立大農業觀,通過農林牧漁統籌發展,來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千萬工程:爲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會議還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

全面振興的時代,如何學習和運用“千萬工程”的理念、方法和機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仝志輝表示,立足村域的生存、生活、生產環境的改善,是鄉村振興中不變的基礎,同時更是全面振興階段,穩定快速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於2003年6月在浙江全省啓動,工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爲重點,多年以來,已經造就衆多美麗鄉村。2018年9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

“農村是一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的融合空間,隨着社會的發展、鄉村振興的推進,鄉村民居對生產、生活、生態環境要求也自然會不斷提高。”仝志輝說,“三生環境的改造和改善,包括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包括了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的提升,這些提升和改造,既是農民建設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爲鄉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個美麗的鄉村,可以寄託鄉愁,可以發展產業,可以留住人羣,仝志輝說,“村莊變得更美好,可能不會有即時的效益,但隨着城鄉之間的進一步融合,人員的流動越來越快,立足於村域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改善,無疑會加快各種產業乃至經濟效益的發揮。所以說,改善三生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發展的先行條件。正如會議所強調的,千萬工程最需要學習運用的,是其發展理念,即全域綜合發展的理念,是其工作方法,以農民爲主體、充分調動內生動力的工作方法,是其推進機制,從羣衆最關切的實際問題入手、抓住實事、久久爲功的推進機制。”

鄉村全面振興:農民增收仍是關鍵

會議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已經全面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正走向新的階段,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啓臻表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民增收仍然是關鍵。

“過去這些年,各地已經創造出了不少優秀的經驗,鄉村振興的路徑從探索到推進,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晰了。”朱啓臻說,“當前,鄉村振興已進入新的質量提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努力發展鄉村產業,幫助農民持續增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未來還是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上。”

人是目的,也是根本,農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發展,朱啓臻說,“比如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也是未來越來越重要的任務。要保障糧食安全,就要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而要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就要保障農民的收入,農民能夠增收,自然有種糧的積極性。”

除了糧食產業,很多農業領域的產業同樣如此,朱啓臻說,“農林牧副漁,應該充分發揮各個領域的有限資源,因地制宜,適合什麼做什麼,發展各種各樣的產業,這也是幫助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羣衆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朱啓臻表示,“當前,鄉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未來在民居建設、文化建設、環境提升、公共服務建設等各個方面,依然要不斷加強,讓農民過得更幸福。”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趙利新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