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一個冬夜,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以“託孤”的形式,按下紅手印,簽訂“大包乾”契約。這件貼着身家性命乾的事,成爲“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作爲帶頭人之一嚴宏昌的兒子,當年5歲的嚴餘山對父輩們這次壯舉沒有什麼印象,但他對“從每天早上起來找不到喫的到一下子精米細面喫不完”記憶深刻:“那時候每天早上還沒睜眼,腦子裏就在想搞點什麼喫,跑到山前屋後看有沒有爛棗子、野果子。"大包乾"第二年,一下子再也不用爲喫發愁了。”

喫飯問題解決後,中國農民在奮進路上一奔就是40年。務農、打工、經商,南下、北上、還鄉……回望40年來時路,如今,小崗村村民嚴餘山依然奮鬥在路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993年,離春節還有13天,嚴餘山背上煮雞蛋、水果和換洗衣服,坐拖拉機出村,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年輕的莊稼人離鄉,是爲謀求土地以外的生計。

1979年,小崗村糧食產量達到6.6萬公斤,小崗人第一次不用出門討飯。隨着“大包乾”被認可和推廣,土地重新點燃了農民的熱情。“日常能見到的字基本都認識了”以後,嚴餘山初中畢業下了學,將力氣和汗水全部給了土地。幾年以後,這位從小“扶犁還沒有犁梢高”的農民的兒子,經過勞動的錘鍊,已經幹得一手好莊稼活。而隨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歌聲飄進城鎮鄉野,這個名字裏就鐫刻着嚴家苦難歲月的農村青年,也有了自己的苦悶和彷徨。

“農村起名按輩分,到我這一輩是"德"字輩,但我爸給我起名"餘山",因爲以前家裏窮,在餘山公社打過工、討過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既是一個信念,也是一個鞭策。我們家過過的貧苦日子,永遠都不會忘記。”

不用爲生計發愁了,農家人開始謀求更紅火的日子。眼光長遠的嚴宏昌,早就把視野擴展到了小崗村以外的世界。“父輩們幹了一輩子農民,也想在土地以外找一些發展的渠道,讓我們出去見識見識,拓寬一下眼界。”早已離開學校的嚴餘山自己也相信,社會就是一所學校,“只要想學,在哪裏都能學到知識”。於是,同20世紀90年代初萬千南下尋找機會的人一樣,年輕的小崗人懷揣着夢想和期待出了家門。

顛簸兩日,嚴餘山一行來到改革開放風吹正勁的廣東東莞,進入一家港資企業當保安。“剛去幹活的時候,老闆讓我們寫一下爲什麼要來打工。有人寫賺錢補貼家用,有人寫回家蓋房子娶老婆。我就寫了兩句話——打工就是爲了學習知識,將來自己做老闆。”

寫下這句話不到10年,嚴餘山就成了老闆。

當同行的夥伴受不了異鄉打拼的苦,一年半載“見了世面”就陸續返鄉時,嚴餘山從保安到車間主任,幹了6年才離開。然後,從“下海潮”到“創業潮”,輾轉合肥、上海、北京,從城市亮化項目到建材貿易,再到節能減排設備,生意越做越大。

小崗,光榮與夢想

“當一個小崗人是種什麼感覺?”當記者見到這個皮膚黝黑、目光深邃的中年漢子時,情不自禁問出第一個問題。“說"當"一個小崗人不恰當,應該是"作爲"一個小崗人。”嚴餘山這樣糾正。

小崗之於嚴餘山,是心念半生的光榮與夢想。

40年來,這個“中國改革第一村”給了小崗人無限榮耀。爲這個村子增添榮光,則是嚴餘山幾十年來的夢想。

1998年,嚴宏昌當選小崗村村委會主任。當嚴餘山在電視上看到父親“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塊錢”的許諾時,盤算着:“咱們在外面打工,工資都按小時算了,一人一年增加400塊錢,這個目標也不難實現。”

念及此,辭職,回鄉,辦廠!但年輕氣盛的嚴餘山並沒想到在小崗村的創業一波三折,沒想到在東莞風生水起的自己會在家鄉碰壁——首次投資的酒瓶蓋加工廠半路失敗;奔波3年的安徽小崗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久創未就。“小崗村沒有像樣的工業基礎,沒有上下游的產品線,還沒有創辦工業的環境和氛圍。在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條之前,企業很難做。”多年以後,嚴餘山這樣總結他未實現的小崗“工業夢”。

2014年,小崗村黨委換屆選舉,嚴餘山當選黨委委員。在外商海弄潮十幾年後,這個被稱爲嚴宏昌“夢想繼承者”的人,以這樣的身份再次迴歸小崗。

“小崗村就是咱們的根。”在村裏的黨羣服務中心,嚴餘山向記者介紹着小崗村的改革思路。

——2016年以來,小崗村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併發放股權證,村民從“戶戶包田”實現了對村集體持股的“人人持股”。

——鼓勵老百姓參與互聯網創業,培養農民電商。“設計"互聯網+大包乾"的農村電商模式,利用小崗村沿街店鋪招商,設立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展示館”。

——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在紅色旅遊的基礎上,利用農業產業優勢,打造全域田園綜合體。

“我們現在正在讓小崗村的各項改革落地。一步一步改革、一項一項落地,讓老百姓擁有更高生活質量,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嚴餘山說。

小崗不惑,未來可期

村外一排排蔬菜棚、一方方魚塘,村裏是修葺一新的二層徽式小樓、寬闊明淨的水泥路。裝修的店鋪、施工的涼亭,無不勾勒出新時代鄉村的朝氣與活力。小崗村,早已告別“算盤響,換隊長”的年代。

“一路走來,小崗村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經濟發展還是不盡如人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小崗村的振興,一定要靠咱們小崗人自己。”嚴餘山說。

過去,一批一批的小崗人外出打工;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特色養殖、規模種植、電子商務……在小崗村,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轉型成了新型經營主體。

“振興小崗村,首先要做好小崗人。”嚴餘山告訴記者,“每一個小崗人都有雙重身份,我們肩上有小崗人的歷史責任和擔當,我們不光要做好自己,更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小崗品牌,做好小崗人。”除去日常工作,嚴餘山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與年輕人的交流中。“老百姓,特別是青年一代,逐步建立了一種家鄉情結,都想參與到小崗村的發展建設中來。小崗村今後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他們是小崗村未來希望所在。”

“小崗精神,是要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在小崗精神的傳承上,嚴餘山認爲他們這代人是“承上啓下的一代”。村兩委經常組織“大包乾”帶頭人到學校宣講,讓孩子們瞭解小崗村的歷史,瞭解小崗村在改革開放中作出的貢獻。“從小教育孩子,作爲一個小崗人,無論將來從事何種職業,都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爲祖國、爲家鄉作貢獻。這也是小崗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嚴餘山說。(記者 劉華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