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的書法雖然不能與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但在當時有很高的評價。王安石書法行筆大都很快,明人趙宧光甚至說:寫字不可急促,而王安石的書法卻都像在大忙中作,不知道此公竟會如此之忙。

關於王安石,人們往往更加關注他作爲政治家、文學家的一面,忽略他作爲書法家的一面。王安石的書法雖然不能與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但在當時有很高的評價。
對於王安石的書法,也如對待他的變法一樣,時人與後人有許多評論。蘇東坡認爲他的書法“得無法之法”,但是不可以學,其原因就是他沒有法。這應該是一個很精深的見解,內涵的確十分豐富,但哲理味濃了些,顯得語焉不詳。
黃庭堅認爲他的字學的是東晉的王濛,書法奇古,像晉宋間人的筆墨,又說他的書法多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蕭散簡遠,神采飛揚,好比高人勝士,雖然敝衣敗履,但走在大車駟馬之間,而目光炯炯,總與平常人不同。
米芾則說王安石的書法學的是五代時的楊凝式,而且頗爲自負地說很少有人知道這一點。
對於王安石的書法淵源,還有另一些說法,歸納起來,約有下列幾點:一是王安石的書法由筆底自然生髮,多率意而作;二是像晉宋間人的筆墨,風度俊逸,飄飄不凡,格調很高;三是在書法淵源上衆說紛紜,難究其根。讀一讀《王文公集》,我們會對以上三點有更深切地感受。
“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強勉方通神”,這是他藝術觀的最直接的表露,他是多麼否定強勉,否定七拼八湊而強調着天然渾成!“戰罷兩奩收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看來他是不能參加圍棋比賽的,因爲他根本不把輸贏放在心裏,其個性又是何等瀟灑!
王安石行書《過從帖》,是王安石給一位通判的覆函,縱26釐米,橫32.1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文不見於《王文公集》,體裁屬“啓”或“書”,但文字過於簡略,內容難於確考。揣其文意約略可知,這位通判遇到了意外之事而又猶豫不決,王安石則請他好自爲之。
王安石書法行筆大都很快,明人趙宧光甚至說:寫字不可急促,而王安石的書法卻都像在大忙中作,不知道此公竟會如此之忙?但《過從帖》用筆卻沉穩有力,筆筆到位、盡味,而節奏也較緩慢,沒有絲毫忙字可言。其字重心一般落在右下方,做到了穩中有勢,而縱列,除“閣下”兩字外,明顯右傾而左偏,確有橫風疾雨之妙。
但從王安石的《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一詩來看,王安石對顏真卿其人其字是推崇備至的,因此王安石受過楊凝式的影響,也一定更受過顏真卿的影響。北宋書壇尚意,作爲一代書風的代表者蘇、黃、米都尚意,除米芾對顏真卿稍有微辭之外,在本質上都推崇顏真卿,而推崇顏真卿也都在於“顏公變法出新意”。
當然,尚意書風在北宋的出現有着深刻的多方面原因,而變革的時代之風無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王安石這位改革的倡導者,作爲有遠見的政治家而雄視千古,作爲書家,也開了風氣之先。
正是有了他的開啓先河,纔有蘇黃米的直掛雲帆,因此這幀有橫風疾雨之妙的《過從帖》是彌足珍貴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