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我所看到的《巅峰对决》并不是#神仙打架变成夸夸群#,而是一档在批评与赞美之间有了相对成熟分寸感的节目。上周,《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引起了一些争议。

上周,《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引起了一些争议。

争议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没有争议,除非尽善尽美,否则它必定切中社会层面某些痛点、引发观众某种共鸣,它创造了「公众批评」的话语场;

如果只有争议,没有理性思辨,那么所有质疑只是咬文嚼字的表面文章,却没有沉淀下对节目创作也好、对行业促进也罢的真实价值。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而以1号的专业经验而言,评述这种争议气质的话题一定要有时间的沉淀——

一是作品本身可能随着播出产生反转;二是争议风向往往随着传播发生逆转。

在第二期中,张国立以巅峰演技饰演了一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而当日恰逢中国历时17年研发的全球首个糖类多靶抗阿尔兹海默症创新药物重大新闻发布,两件事的历史性巧合让包括****、***、中国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一系列主流媒体牵头起了新一轮传播风向。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1号选择等到第二期播出后进行评述——因为专业评论往往需要一段「冷却期」,尽量避开时间的陷阱,得以相对客观地评价。

「巅峰」被质疑之后,真正应该反省的缺失是什么?

《巅峰对决》里,演员是不是巅峰?演技是不是巅峰?

如果只看第一期,很有可能回答不是——能让我心服口服地称其巅峰二字的只有李冰冰和张国立与他们的作品《阁楼》;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如果又看第二期,很有可能有所迟疑——这一期我心目中的巅峰名单,已经变成了张国立、马思纯、秦昊,原来「巅峰感」的起伏那么巨大。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如果继续看下去,很有可能还会有更复杂的理解。但仅仅两期之后,便已经刷新了我对「巅峰」的理解——

演员的巅峰时刻,是在包括剧本、导演、对手、角色等一系列条件下出现的高光时刻,而非稳态效果。

这个道理,只要我们客观回想一轮自己认可的优秀演员,他们真正呈现出巅峰水准的角色究竟有几个?有三个以上的必是国民演员,有一个角色的足以一朝成名,还有更多的优秀演员根本终其一生等不到成就他们巅峰时刻的角色。

客观评价,《巅峰对决》其实做到了巅峰的两大要素——

有巅峰的导演,许鞍华、陆川、李少红、田羽生、尹力,哪一位没有耳熟能详的代表作?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也有巅峰的对手,国际范巅峰的李冰冰、文艺片巅峰的秦昊、国民剧巅峰的佟大为、话剧巅峰的郭涛、小花巅峰的马思纯。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笔者其实在第一期并不理解为什么会让马思纯这样与其他人差着辈的小花作为巅峰阵容出场,直到看了第二期的《继父》,我才意识到如果只有清一色张国立式的巅峰,那么如何组合出对手戏的巅峰?

但是,《巅峰对决》也欠缺了巅峰的两大要素——

没有水准一致的剧本。有的确出彩的《阁楼》《继父》《如父如子》,也有中庸水准、不痛不痒的一些作品,还有争议较大的《夏洛特烦恼》《冬之光》。

没有全面出戏的角色。姜思达真实评论,「角色没有很讨喜」;梁静甚至直言,「如果给我好的角色,我的名次肯定比这个要高很多」,演员的真实实力受到了角色本身的很大制约。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所以,《巅峰对决》的问题所在其实是做了一个吃力但不讨巧、可以但没必要的改版。它本想突破自己、做的更大,不再复现有演技冲突的经典片段,而要创作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让编剧在十分有限时间完成原版电影可能打磨了多年的剧本,让演员在15分钟舞台高度浓缩90分钟电影的故事与人物,这是一个从表演式的标准转变成了一个作品级的标准。

诚然,这是对自己提出的高要求、好想法,但是这个巅峰的意图在不具备巅峰的剧本创作力的前提下,这个问题便先被节目放大,再被舆论放大。所以,其实《巅峰对决》其实让我们看清了中国影视产业目前的最大症结——

我们不缺巅峰级演员、巅峰级导演,但稀缺巅峰级编剧。而只有他们三位一体之时,或许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巅峰对决。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赞美」被批评之后,真正应该建议的标准是什么?

过往,我们总在提——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如今,我们还该提——若赞美无自由,则批评无意义。

不知何时起,批评成了某种政治正确,不知何时起,批评成为思想独立的象征。不但要批,还要声音洪亮地批、表情严肃地批、敌我分明地批。

可是理智的人们啊,狭义的「批评」才是带有傲慢态度、情绪色彩的指责,而美学的「批评」却是试探性的评判与论证式的探讨。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所以,我所看到的《巅峰对决》并不是#神仙打架变成夸夸群#,而是一档在批评与赞美之间有了相对成熟分寸感的节目。

借此节目,1号其实想要探讨的是有关批评的「三不原则」——

不偏颇。

事实上,首期争议较大的《夏洛特烦恼》的争议源头并非民间自发挖掘,而是节目主动释放的。先是姜思达在节目中直言这个改编把喜剧片变成了生活流,才有后续大号、大众不断强化甚至利用这个论点。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但凡有专业传媒经验的人,都能预判到,选择释放这个评论,必有发酵负面评论的风险。这是一个决心要做夸夸群的节目会选择的合理逻辑吗?显然说不通。这种主动选择直面风险、主动打开议论空间,你可以批评它的确喜剧做得不够,却不该批评它封闭了自我批评的通道。批评应该以逻辑为导向,能够自证。

不自居。

即使已经造成诸多悲剧,然而网络暴力仍让观众习惯甚至上瘾了居高临下乃至谩骂式的批判,似乎评论不但要声音高还要站位高,才能显得比他人高明几分。

然而,笔者觉得惋惜的是,似乎不少观众只听得懂直白的批评,却听不太懂含蓄的弦外之音。他们听得懂姜思达「我笑不出来」的直抒胸臆,却不太能听到李少红在说「给了我们这个剧本,我们也很惊讶」之中对剧本质量的质疑,也看不太到在李宇春盲人棍儿的用与不用之间,在梁静表演女排教练过与不过之间,在《冬之光》双线叙事的利弊之间,召集人、大导演和Boss团的在四两拨千斤下的看法各异。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便是,当陆川质疑李宇春的盲人棍儿没有充分发挥戏剧张力之时,李立群淡淡地接了一句,他曾在盲人群体中进行生活体验,盲人棍儿是一定要带的,好让别人知道他的盲人身份。这种点破但不说破的交流,其实便是中国文人式的论道方式,有礼貌、有节制,给自己和对方都留有空间。

不伤害。

李冰冰说,大二之时、入行之处,她曾被一句嘲讽留下至今的心理阴影。人言,是治愈的药,也是诛心的刀。好的批评,不是让世界多一个受伤的人,而是让世界少一件缺憾的事。

尤其本季,它做的不仅是演员本身,而是一个行业环境中的演员、一部独立作品中的演员,导演与演员之间,应该是彼此信任、保护、激发,而非相反,他们需要共同维护一个长达三个月的好的创作环境,绝不是以互相伤害为前提的,而是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

专业的影视批评只有一个目的,便是服务于下一次更好的创作。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价值


1号结语

这恐怕不是一篇写给感性的大众的文章,理性对阵感性之时,往往蚍蜉撼树;

这只是一篇写给理性的专业读者的文章,回归到项目的得失之上、行业的利弊之上,我们希望在这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当中沉淀留给未来的价值。

一部作品受到赞美,往往需要无数看不见的条件;一部作品受到争议,仅仅只要一个看得见的漏洞。对于《巅峰对决》而言,这个漏洞便是剧本。

承认漏洞,但不夸大漏洞,这是恰当的批评;

看到进步,且不忽视进步,则是恰当的赞美。

在有分寸感、有人文温度的批评与赞美之中,行业才会因为有质量的批评、有见解的赞美而真正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