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1号虚拟文娱共研营有幸采访到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欣,与他聊一聊我们为何会沉迷虚拟社交,虚拟偶像、虚拟UP主未来如何发展。吕欣老师表示,在研究网络亚文化时,他发现95后、00后的年轻用户非常热衷社交性的角色扮演,如语C、Pia戏等语言cosplay、声音扮演,在「人设社交」的世界中,只有坚持角色人设,明确关系特征,剧情才能推进,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足以维系。

1号虚拟文娱访问嘉宾:吕欣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导,中传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特聘专家,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亚洲青年动漫与数字艺术大赛最佳数字创意奖,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前不久1号风向组发布了一篇名为《今天,你虚拟社交了吗?的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市面上的各类虚拟社交平台及App,在虚拟圈小有名气的VRChat;背靠Facebook的Oculus Home……

喷涌而出的虚拟社交平台似乎在提醒我们,5G真正来临前,我们可能需要提前预想自己未来在不同虚拟App中的人设与角色。

本次1号虚拟文娱共研营有幸采访到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欣,与他聊一聊我们为何会沉迷虚拟社交,虚拟偶像、虚拟UP主未来如何发展?以及站在学界角度,对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担当。

最真实的虚拟人设

2018年,VTuber一词凭其指数级的增长,拿下日本年度流行语一位,截止2019年6月,全网VTuber已超过8000人。

在之前的一篇关于VTuber的文章中,1号曾在《全网8000 VTuber,虚拟UP主为何如此受欢迎》分析过虚拟UP主短时间内激增的原因,与日本社会的极高的「读空气」社交压力不无关系。

这其实也是为何我们,特别是一出生就伴着网络一同成长的Z世代用户越来越沉迷虚拟世界的一大重要原因——释放社交压力。

心理学实验曾证明,当人们戴上面具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交流的内容会坦荡很多,这样遮罩的沟通方式无法通过表情去探测对方的情绪变化,从而使交流者内心更真实的想法得以表达。

本我自我的无障碍表达是人们沉迷虚拟空间的第一大主因,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表达的呼声,在摆脱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枷锁中得以释放,最普遍的例子便是RPG中大量的「人妖」号用户,女性角色的背后多数是男性玩家,男性角色则很多由女性玩家操控。

在虚拟空间中,无处安放的倾诉欲找到了共鸣,「虚拟人设」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认同与回应。

吕欣老师表示,在研究网络亚文化时,他发现95后、00后的年轻用户非常热衷社交性的角色扮演,如语C、Pia戏等语言cosplay、声音扮演,在「人设社交」的世界中,只有坚持角色人设,明确关系特征,剧情才能推进,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足以维系。

虽然身处虚拟的环境中,呈现出的社会关系与想法却是内心最渴望表达的那一面真实。

同时也正因为这种自我的真实表达,使得兴趣爱好圈很窄的用户都有机会找到同类,与自己有相同想法、兴趣爱好的人得以聚集形成圈层。

「现在的年轻人是非常喜欢圈层感的,身处某个圈层中,会给人带来极强的身份认同感,这属于隐藏在人类基因中天生的自然追求——部落感。」

第二大原因则是新颖形式的吸引力,吕欣老师认为,时下年轻人是在二次元文化不断深入的影响下成长的,以动画为形象的代表形式,带有天然的亲近感,对于从小包裹在这种文化亚太中的年轻用户来说,新奇的形式颇具吸引力。

除此以外的第三大原因是孤独与焦虑下的逃离,虚拟社交的空间充当了现实社会中的乌托邦。

日本动漫产业的腾飞与泡沫经济破裂后,社会板结、格差分化,现实生活压力增加有着很大的关系。2017年日本ACG俳句大赛金句就是对此最真切的写照,「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的世界里,有温暖的家。」

回看国内,时下年轻人最爱挂在嘴边的「丧」与「佛」恰是此类心情的反映,快节奏发展的社会,年轻人面对社会板结、阶层固定,好似无论如何拼命努力也无法上升的现状,急需能够逃离和疏解现实压力,获得精神满足与认同感的空间。

正因如此,虚拟社交空间中的声音是最本质、最不加修饰的真实呈现,VTuber男女性别比例的悬殊亦证明了此点,因为在现实关系中,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男性则喜欢凸显自己,竞争意识较强。

所以出于受众体量的考量,女性形象的VTuber多于男性形象,她们较男性来讲易收获更多的喜爱。

虚拟亦真实,它基于人类的文化诞生,放大着人类的本性与本质,我们在虚拟社交空间中,借助虚拟人设,表达着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多元的功能化下沉

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当下,代际的鸿沟与文化认知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我们70后看漫画是有年龄阶段性的,过了某个年纪后就不再看了。

但对现在的90后来说,动漫基于他们是伴随的,许多cosplay的爱好者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亮相cosplay现场。」吕欣老师表示,未来祖孙四世同堂共玩游戏,一同观看二次元内容产品,绝非幻想。

但在未来暂没到来的现在,打破圈层壁垒传播的最佳方法是现象级作品的问世。吕欣老师坦言,中国传媒界的痛心之处在于创新力不足,常常将国外优秀的内容产品生搬硬套来国内市场,比如在虚拟UP主的审美上,与日本极为相似。

不禁让人想起前几日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我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一文提到的一句话,「如果人们只是被给予一种东西,并持续不断地被兜售这一种东西,他们当然会想要更多的同一种东西。」内容创作者、媒体从业者被商业和市场左右,是极为危险的,这意味着他们将永远无法从现有的模式中跳脱出。

我们复盘那些大放异彩的现象级作品时不难发现,破除陈规的优秀作品一旦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产业的增长助推是迅猛爆破式的,《阿凡达》让电影技术与精彩度完美融合;《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征服成年观众……

现实在一次次告诉我们新的模式不仅需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深度契合,还需要形式带来的极大视觉差异与媒介感受差异。

基于此立场,站在行业人才输送把控口的学界,吕欣老师认为,行业的转变需从校园努力,培养扎根于国潮的创意人才,具备深挖中国生活气息与文化符号能力的创作者。

助力行业形成规范式职业分工团队,构建细分职业生态体系,从而形成健壮工业力量,这才是可以不断输送现象级作品,达成破圈爆发式传播的根基。

虚拟偶像、虚拟UP主等职业在未来必会迎来年龄、社会阶层、细分职业的延伸。一次大的破圈爆发后的功能化下沉。

这也是目前学界的研究重点,如何打破虚拟角色的二次元圈层局限,进行功能化的开发与延展。比如全球老龄化的进程中,空巢老人的精神陪伴可否由虚拟角色来完成?

吕欣老师将虚拟角色的功能细化延伸归结为以下四大类。

其一,偶像型,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姬为代表,相较于血肉之身的明星,他们「人设不会崩,容颜不会老」,最大程度满足了阿宅粉丝们的安心感。

其二,映射型,也是吕欣老师团队在研发的类型,背后「中之人」与光环下人物存在对应关联,他们或许有共同的思想体系,或许性格、样貌相似,最突出的特点与背后人物吻合。

其三,陪伴型,抚慰每个孤独的灵魂,出现在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据调查,2018年12月,陪伴类App的MAU总数达4213万,其中免费类的MAU为1667万,付费类的MAU为2546万。网络与年轻用户之间亦可看作独特的陪伴的关系,许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随时随地的沉浸陪伴。

其四,职业型,她可以是老师,亦可以是导游……吕欣老师表示,在技术普及的未来,或许就在5G 到来后,VR的头戴设备逐渐轻型化,云渲染技术的成熟,大规模的三维VR数据可在同一场景中同时呈现,设备平民化后的虚拟角色不会居于虚拟UP主一个形式,会出现多种细分的职业延伸。

虚拟社交空间最终的规模与他所能承担的内容产品类型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就如电视刚诞生时,播放新闻是它的主要功能,现在我们看到的综艺、剧集都是在对电视载体不断的开发与探索后诞生的。

当下的虚拟UP主,日后的虚拟社交作为一种新的形态表现,他们所带来的媒介环境更替是难以准确想象的。

1号结语

社会形态的固化,移动网络的陪伴,由外及内的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社交法则,虚拟社交空间中有着最本质的真实与表达;现实生活世界中,却混杂着最深的虚假与谎言。

VTuber、虚拟UP主正式将我们带到了虚拟社交的门口,虚拟角色究竟走向何方?

欢迎来听《1号专访实录|吕欣:虚拟空间,亦是真》(音频实录+文字转录),1号将本次现场采访进行音频开放,与读者分享采访一线的原汁原味。

或欢迎加入「1号虚拟文娱共研营」,您将获得——

·1个「1号虚拟文娱共研营」的专业社群;

·1本《1号虚拟文娱合集》(15万字+、35篇+);

·1个「1号虚拟文娱季」资料大礼包(海外译文、国内研究、参考文献);

·2堂「1号虚拟文娱专访实录」(含《1号采访实录|吕欣:虚拟空间,亦是真》);

·2堂「1号虚拟文娱视频课」;

·2次「1号虚拟文娱线上论坛」。

期待您与1号一起,在「1号虚拟文娱共研营」中,互相学习、互相滋养,成为中国最懂虚拟文娱的那1%。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