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終究會成爲記憶深處的一幕,如同陪伴高考的家人,親人,友人,老師,同學,朋友們,離別時時有,情深印心中。

“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這原本是職場人際關係常用語,聽多了也麻木了,甚至感覺好有道理卻無法操作,好比“一看就會,一做就錯”“一聽就懂,一做就亂”。

似乎可以頓悟爲:大事講原則,是指工作、科研、求學等這些事項上,必須“講道理”,按照自然科學規律辦事,纔會邏輯清晰,錯落有致,井井有條,這些事情無論大小都是“大事”,要按部就班講究原則;小事講風格,是指生活、關係、閒談、娛樂、衣食住行、家庭瑣事、錢財消費、經濟利益、榮譽名聲、觀點看法、分析判斷、思想思維、三觀等等這些事情,必須“講感情”,按照人性心理學規律溝通,纔會關係融洽,內心和諧,情緒良好,這些事情無論大小都是“小事”,要注重共情講究風格。

簡而言之,除卻正式場合必須非要講大道理外,其餘時候需要講風格講共情,即重在關係,重在效果,重在輕鬆,重在心態。

那麼爲何我們喜歡講大道理,以及喜歡直抒胸臆?想想可能包括這幾條:

1、講道理最安全。因爲大道理就是正確的廢話,既然正確,說出來自然準確安全可靠,誰也無法反駁自己,這樣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因爲人內心都是希望自己永遠正確,骨子裏每個人都是極其自戀的。

2、講道理最直接。每個人經歷、閱讀、價值觀不同,導致凡事都有自己看法,或者激發出個人看法,個人經驗一定要通過道理方式表達出來,酣暢淋漓,唯我獨尊,彰顯存在感,反之講感情屬於抽絲剝繭,慢慢騰騰需要耐心,不如講道理效率高,還以爲激流勇進,鍼砭時弊,真理在我,一片赤誠心。

3、講道理是人性特點。講道理本質是直抒胸臆,宣泄自我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自私的行爲當然是直接快捷宣泄,抒發自己觀點同時批判別人從而優越感的自我表現是多麼快意啊,也因此不會顧及對方感受,不會尋求間接的探尋對方的需要。

反過來看:

1、講道理屬於一根筋,屬於“對你好受不了”,本質只顧及自己自私需要,不肯遷就別人感受。講道理意味着批判、指責、同情、命令、判斷、分析,潛意識認爲別人比自己笨好多,不懂這些個大道理,透漏出高人一等高高在上的意味。更有尷尬搞笑的,明明是別人禮節性的徵求意見,還領會錯了人家意思,自命不凡誇誇其談貽笑大方。

2、講道理是混淆了生活“大道”,大道至簡,凡是人際交往,第一、唯一、真一的核心邏輯在於關係和諧,可以說,凡是有利於關係和諧的就要講,道理或心理都行,凡是不利於關係和諧的,就不要講,無論道理還是心理。生活不是爲了爭論你對我錯,你高我低,生活原本就是五顏六色,自然世界何其萬物繁雜,動物植物不計其數,何謂誰最正確。

3、曲徑通幽是大道。世界萬事萬物,直接表達總是缺少韻味,一眼看到頭的風景總是乏味,一眼看到底的工作總是無聊,一眼看穿容易得到的東西總是忽視,這是人性特點,我們只有遵循。真理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用來發現的。既然否定之否定規律都是三大哲學規律之一,指點我們委婉曲折的表達自己,我們還有何理由可以直接評判呢。需要辨別的是,直接不是簡潔,直接更多用在生活中。

反芻思考,“我思故我在”,穿越同一條河流無數次,說明固有思維多麼牢固,也說明一次次的警醒多麼重要,更說明自我向上的努力多麼積極。

重要的話說三遍也不多,生活的核心邏輯在於關係,除非不得不講道理,就只講心理感情感受需要好了。想起來,學會游泳入門,竟然用了近四十年時間,可見,只要不斷不停不懈堅持,總有開懷大笑的時刻,而且一旦擁有體會深久。那一刻,就是頓悟,就是心靈世界與自然世界的大道和諧、琴瑟共鳴之時。

大事講原則,就是講道理,小事講風格,就是講心理,只是人生需要講原則時候太少了。

工作是大事,大事講原則。生活是小事,小事講風格。人生多有小事構成,如是而已。

 2017.6.2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