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對於英國和法國是場偉大的勝利,對於德國卻是個錯失良機的失誤,本來坦克集羣可以衝進英法軍隊肆意碾壓,但這個時候德國裝甲部隊卻停留了整整兩天。在傳統觀點看來,造成德國敦刻爾克失誤的原因是德國空軍爲了搶功從中作梗,但其實造成這種結果的並非如此簡單,真正的原因在於德國對法國留有後手的擔憂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當時德國閃電戰非常厲害,繞過法國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在法國那是橫衝直撞,肆意橫行,怎麼還會害怕法國呢?
最近,我讀了一位專家寫的《奇蹟般的撤退》一書,書中就提到了這個觀點。剛一看上去,這個觀點似乎和二戰初期的形勢很不同,但是仔細讀下去,發現確實很有道理。

一、傳統觀點:戈林從中作梗,希特勒下達停戰命令
在傳統的觀點中,下達停戰命令的是希特勒,至於希特勒爲什麼會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通常認爲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從中作梗,其實在很多國家,各兵種之間都是有矛盾的,比如日本,雖然在亞洲戰鬥力很強,但是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就很大,有的時候陸軍失敗,海軍甚至會慶祝,相反,海軍戰敗的時候,陸軍也會慶祝。
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矛盾就比較大。德軍自開始實施閃電戰以來,攻克波蘭、荷蘭等國家,現在又逼得法國和英國軍隊退到海邊,如果將這夥士兵全殲,德國陸軍便又立下大功,這種結果是空軍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戈林請求希特勒,爭取消滅這些英法軍隊的任務,希特勒最終同意了戈林的請求。本來空軍襲擊英法軍隊是小菜一碟,可惜的是,那幾天正好天氣不好,德國空軍空襲的效果邊大打折扣。

第二個原因帶有揣測的性質,後人認爲當時希特勒並非想消滅英國,只是想給英國一個教訓,他更想英國投降或者屈服於德國,然後幫着德國一起進攻蘇聯。敦刻爾克的軍隊,有很多英國士兵,如果消滅這些英國士兵,英國必然與德國成爲血海仇人,德國的戰略意圖就不會實現了。所以,希特勒放了英國一馬,但這只是後人的猜測,真實性有待考證。
二、德國統帥很像空城計中的司馬懿,法軍的反擊堅定了德國暫時停戰的決心
其實,真正下達停戰命令的是德軍前線指揮官龍德施泰德,德軍指揮官下達停戰命令的原因也有兩點。第一點原因是不得不停戰,德國的閃電戰,靠的就是坦克集羣,強大的裝甲部隊猛衝猛打。但是自開戰以來,德軍有不少坦克在作戰中受到損傷,還有的出了故障,接近一半的坦克急需要維護保養

而且,英法軍隊雖然一路敗退,但是也並非完全甘於天命,任德國宰割。在我們後人想象中,二戰初期的德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他國家的軍隊應該都如同耗子見了貓一樣望風而逃。
但實際上,歷史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英法軍隊雖然一直在撤退,但並非完全無序,也是經常組織戰鬥的。如果這個時候德軍置坦克部隊的情況而不顧,執意往前衝,即使取勝,說不定還會損失很大。更重要的是,德軍還想打蘇聯,不能在這這次戰爭中就浪費掉這麼多坦克。從這一點來看,德國還是顧忌英法軍隊戰鬥力的,英法聯軍絕不是我們後人所認爲的軟豆腐一般

第二個原因是對法國的擔憂害怕。法國是歐洲大陸傳統的軍事大國,在一戰的時候還曾經擊敗了德國,而此時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德軍越往前進,越是充滿着兩種情緒,一種是對於勝利的狂喜,另一種又是對法國埋伏的擔憂,頗有點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看着諸葛亮的空城卻懷疑有詐而不敢前進
恰在這時,法國軍隊又組織了一次反擊。其實,即便是閃電戰,也需要後勤部隊和步兵及時跟上,協同作戰,而非簡單的只是坦克往前衝。此時,德軍一路往前,遠離步兵和後勤部隊,側翼的弱點便暴露無遺,而法國的這次反擊,便是從側翼進攻的德軍。

這次進攻德軍的法軍,規模大概在兩千人,坦克200輛,雖然相對於德軍來說數量很少,但是足以引起德軍的警覺和恐懼。在德軍後來的報告中,他們認爲法國組織了五萬人的反擊部隊,嚴重誇大了對方的人數,從中也可以看出德軍的提心吊膽。
所以,綜合判斷這些情況,德軍前線指揮官龍德施泰德便下達了停戰的命令,以免孤軍深入,陷入英法軍隊的“陷阱”。

結束語
我們現代人在看歷史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種過於抽象的感念,而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所以會對當時英雄人物的失誤而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如果換作是我們,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很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所以,看待歷史,一定要置身於當時的歷史背景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