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新方案,92團在那發大橋以北的白石巖附近集結待命,第一階段暫不投入戰鬥,等到邊防14團控制藤條河對面的巴南棍地區之後,我們再沿巴萊公路向縱深猛插。“中越友誼橋”北距金平縣城37公里,邊防團一個連隊的營區坐落在藤條河北岸。

原標題:三班長嚷:炮團有鋼盔,咱是炮兵憑什麼不發?至少能防冰雹啊

【一縷硝煙09】

1979年1月,我所在的11軍31師92團進駐雲南金平,我當時任團無坐力炮連副指導員。

2月11日,根據師司令部命令,十里村對面的任務交給兄弟部隊,92團乘車北返,繞過金平縣城,朝西南方向的那發地區開進。

這條公路是省道212線,跨過坐落在那發的“中越友誼大橋”,與越南的巴萊公路相連。按照新方案,92團在那發大橋以北的白石巖附近集結待命,第一階段暫不投入戰鬥,等到邊防14團控制藤條河對面的巴南棍地區之後,我們再沿巴萊公路向縱深猛插。

【雲南金平,中越友誼橋,越軍打死打傷我邊防戰士】

離開金平縣城繼續開進30多公里,連隊在一個叫白石巖的地方下車,準備爬上公路邊的山坡待命。我把連長手上的地圖接過來,用指北針測量一下,這地方距“中越友誼大橋”還有七八公里。

山坡的梯田裏長着一簇簇茁壯的菠蘿苗,弟兄們每人扛着30多公斤重的武器裝備,頂着火辣辣的太陽在梯田裏繞來繞去,汗水滴到菠蘿葉上轉瞬即幹,手上臉上被菠蘿葉的尖刺劃出道道血痕,戰士們一個個張着大嘴呼呼直喘。還好,天空飄來一塊雲,轉瞬把太陽遮住,烤得渾身冒油的弟兄們一片歡呼。

早聽說亞熱帶山嶽叢林地的氣候說變就變,卻沒想到變得如此讓人猝不及防。雲南十八怪說“三個蚊子炒盤菜”是誇張了些,不過後邊那句“東邊下雨西邊曬”一點不假。

“老天要下雨啦!同志們加把勁,還有幾十米,一鼓作氣爬上去,上邊涼快啊!”我鼓舞士氣的喊聲沒落,大雨點兒卻劈頭蓋臉潑下來,打得頭皮發麻,仔細一看,雨水裏竟然夾着比蠶豆還大的冰雹。

大家慌忙卸下背囊頂到頭上,那塊雨雲卻又飄走了,全連重又置身於火辣辣的燻烤之中。太陽火暴,三班長冷建樹的脾氣更爆,捂着腦袋直嚷嚷:“人家炮團都有鋼盔,咱82無好歹也是炮兵,憑什麼不發?這不是欺負人嘛!那東西擋不擋子彈俺管不着,至少可以防冰雹啊!”

冷建樹說得沒錯,那時候步兵團不僅不配鋼盔,更沒有僞裝衣、迷彩服之類的裝具,幾十年一貫制地頭戴樹枝僞裝圈,手中武器也不比越軍強多少。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我軍也研製出一些好東西,卻白白送給了對面那幫忘恩負義的傢伙。特殊年代的十年,我軍的武器裝備沒啥大變化,基本在十多年前的水平原地踏步,步兵主要武器依舊是56式半自動步槍加手榴彈。不過,前幾天發下來的背囊倒有點現代味兒,裏面裝着一牀軍毯和一個吊牀,最起碼省去了打揹包的麻煩。再先進一點的裝具,大概要算針對“竹籤戰”配發的防刺膠鞋了。

【戰前配發的防刺膠鞋資料圖,鞋腰和鞋幫比普通解放鞋高出一塊,鞋底要厚,但鞋底並無傳說中的鋼板】

司務長怕損壞菠蘿,指揮炊事班到溝底構築散煙竈,也可方便就近取水。我停下腳步,準備隨他們去看看野炊地形。

“副指導員,連長在哪?司令部給你們82無的通知!”剛走兩步就聽有人在公路上喊叫,是通信連的騎兵。

“82無坐炮連抽出一個排,迅速趕到那發大橋北側,找邊防14團指揮所報到。連隊一名副職帶隊,主力原地待命。”通知寫得明確,無座炮連的一個排將要先期投入戰鬥!

連長和指導員簡單一碰頭,二排上!

剛好王登科沒在身邊,機會來了!我急忙湊過去:“二排的情況我熟,我去!”

連長征求指導員意見,老周毫不猶豫一口否決:“還是讓登科去!他比你熟悉火炮,你手頭那攤子他也不熟。”

“這羣瞎參謀,早幹啥去了,偏偏等老子爬上山才送來通知!”

王登科邊收拾行裝邊罵街。倒也是,如果指揮所的命令早來十分鐘,二排完全沒必要汗流浹背地爬上山,甚至連車都不用下。已經快三點了,午飯還沒來得及喫,背囊剛放下又讓下山,戰士們望着溝底冒出熱氣的羅鍋直咽口水。排長冷少明和三個班長忙着催促戰士們下山蹬車。

【中越邊境界河藤條河一角,31師92團第一仗在這裏打響。河右岸爲中國】

藤條河,一條捲起褲腿就可徒涉的小溪,卻是敵對兩國的國界。

這曾是一條淌滿友誼的記憶之河。早在1953年,藤條河畔的小鎮那發就成爲開放最早的邊民互市貿易口岸,隨後河上建起第一座木橋,1965年改建成鋼筋水泥大橋,取名“中越友誼橋”。抗法和抗美戰爭期間,那發口岸特別繁忙,大批援越物資源源不斷地從這裏南運。

“中越友誼橋”北距金平縣城37公里,邊防團一個連隊的營區坐落在藤條河北岸。

這座營區蠻有傳統:1954年,舉世聞名的奠邊府戰役打響,中國軍事顧問團和越南人民軍的聯合指揮所就設在這裏。時隔25年,歷史帶我們轉一圈回到原地,邊防14團的前沿指揮所又開設在這座營區。

王登科帶領二排趕到邊防團報到時,太陽已經西斜。

“無福之人跑斷腸,有福之人不用忙”,二排在“菠蘿地”沒喫上午飯,來到邊防團卻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二排長冷少明一拍腦門:“噢,今天是正月十五啊!”

王登科接話:“想得美,這種時候誰顧得上啥子元宵節?那是人家邊防團對兄弟單位的客氣。”

晚飯後,二排住進邊防連隊專門騰出的宿舍,團首長親自趕來介紹情況,接待規格之高出乎意料。

第二天剛見亮,王登科和二排長冷少明帶着三個班長悄悄摸到距大橋不遠處的一道土坎,躲在飛戟草叢中實地觀察對面的地形。

坐落在大橋南側的巴南棍公安屯清晰可見,從身後的芭蕉林到公安屯營房不過四五百米。王登科放下望遠鏡,眉飛色舞地對幾個班長說:“你們看到沒有?這距離,這角度,這地形,還有身後那片芭蕉林,太漂亮啦!簡直就是專給咱82無準備的。”

回到營區,邊防團派人送來饅頭稀飯鹹菜,喫完熱乎乎的早餐之後,二排弟兄們悄悄潛進遮天蔽日的芭蕉林。

前面是藤條河,河的南岸正是巴南棍。

巴南棍是地名,位於藤條河、楠那河、勐拉河交匯點的東南,越軍在此設了一個據點,稱第33公安屯。邊防團首長介紹情況時,重點描述了公安屯的特點:公安屯屬於地方部隊,其兵力相當於我們一個連,平常守備兵員大概百八十個,最近可能又增加不少,目前具體人數不詳。

【越軍資料圖】

同志們可別小瞧公安屯,他們中大部分是當地人,基本都是老兵油子,指揮員也有一定的作戰經驗。”看得出,邊防團首長對當面之敵很瞭解。據說,駐守巴南棍公安屯的官兵與我邊防連隊的指戰員十分熟悉,半年前還頻繁往來,雙方哨兵在大橋執勤,一見面總免不了嬉笑打鬧。如今卻是另一番光景,河兩岸的兵都端着槍操着炮,虎視眈眈地躲在各自的掩體裏。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許向斌,河北唐山人,1970年參軍,歷任指導員、副教導員。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連隊立集體一等功;1984年參加“兩山”作戰,所率營的二連獲“者陰山鋼刀連”榮譽稱號。1986年轉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