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歷史課本上總跟我們說古代社會的科技成就,但是,古代科技和現代科技之間,存在着一個巨大的分野,那就是古人的科技,其實大多以理論經驗爲主。而經驗裏面,有很多內容經不起生活考驗,但是有的卻很有道理。當然,結合古人的生活條件來看,指望古人有現代科學素養,其實是一種強人所難。不過,古人的這句俗語卻很有意思:桑皁杜梨槐,不宜進陽宅。

現代視角來看待古人的經驗,會覺得這些經驗對生活影響不大,事實上,古人的經驗在當下,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關於人情世故和生活的,這一點在現在依舊有借鑑意義,另一種則可以起到了解古代社會的作用。其實不管哪種,都反映古人的生活情況,包括上文提到的俗語。

先說“桑皁杜梨槐”,這其實指的是五種樹木。“桑”指的是桑樹。在古代,評價一個帝王勤政,時常會用“勸課農桑”這個詞來形容。古代中國是一個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而織布需要生絲,生絲的來歷是由春蠶吐絲獲得。而春蠶的食物,就是桑樹的葉子。因此在古代,家家戶戶其實都離不開桑樹。比如《三國志》就記載,劉備小時候,他家裏門口就有一棵大桑樹。而皁,指的是皂莢樹。在古代沒有洗衣粉和香皂的情況下,皂莢樹的一些副產品,起到了清潔衣服等生活用品的功能。在很多地區,皂莢樹的地位雖然沒有桑樹那樣是“剛需”,但很多家庭依舊選擇在自家附近種植皂莢樹。杜,指的是杜梨樹。梨和槐則分別指的是梨樹和槐樹。

在我國古代,古人認爲死後並不是意識的終結,而是前往另外一個世界生活。而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就意味着,這個世界要有的,在另一個世界也要有。古人因此有了“鏡像意識”:即將另一個世界視爲這個世界的翻版。因此,古人將活人居住的房屋叫做“陽宅”,而將故去者的陵墓叫做“陰宅”。所謂“不入陰陽宅”,指的是不論是蓋活人住的房屋還是給故去者打造棺木,都不要用“桑皁杜梨槐”這五種樹木。原因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探討:一來,“桑”的諧音會讓人聯想到“喪”,給人不吉利的感覺,因此被排除在外;而皂莢樹的樹幹黑色爲主,在我國古代文化中,黑色是不吉利的色彩,因此也被排除在外,而杜梨樹和梨樹是因爲會讓人聯想到孤獨、分離,因此也被排除。

至於槐樹,是因爲槐這個字裏面有個鬼字,因此也被排除。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這些樹木中,有幾種會引來蟲子在樹幹裏安營紮寨——比如梨樹就很甜,很多蟲子會在梨樹樹幹裏安家,而後天長地久掏空樹幹。用這類樹木蓋房子、打造棺木,有時候會引發隱患(不過桑樹相對好一些),因此古人不主張用這些木料蓋房子、打造棺木。

在現代社會,某種樹木會給人帶來壞運氣,早已經被視爲無稽之談,不過,從樹木屬性來決定是否適合打造專門的物件這一點,我們還是可以受到啓發:那就是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要目光長遠,考慮後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