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

這時候在關外盤踞的清軍也是對山海關內的廣大土地垂涎三尺,農民起義軍畢竟只是一些烏合之衆,和滿族的遊牧民族的驍勇善戰沒法比。

最後也是清軍佔領了北京城。一般來說,在正史上的記載標準大明王朝就算滅亡了,之後就開始清朝的統治時期。

實際情況則不太一樣,崇禎皇帝死後,很多不願投降清軍的明朝的遺老遺少都逃向了南方,擁立福王爲新皇帝,定年號弘光,明代的文武百官也是想固守南方抵抗清軍的南下,穩固南明朝廷的地位,最好還能以此爲基礎反攻北方,重建大明基業。

但是定都南京的南明朝廷也是沒有留多少年,很快清軍南下,先是圍攻揚州,揚州很快淪陷,發生了"揚州十日"的屠殺,之後清軍趁勝追擊,繼而攻破南京,打擊南明的抵抗信心。

南京陷落,剛剛登基不久的南明弘光皇帝也被清軍俘虜,淪爲階下囚。

後來南明遺民因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統治,陷入到了一個羣龍無首的境地,除了北方清軍的威脅之外,自己方面也是十分混亂。

之後於1645年,明唐王在軍隊首領的擁護下,改年號爲隆武,隆武皇帝在位時,南明朝廷積極開展北伐,但是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打不過的,加上在後來的戰役中大將鄭芝龍被俘虜,南明的實力更是江河日下。再加上後來的吳三桂反叛,南明朝終於結束了自己短暫的歷史。

我們小時候學過的民族英雄抗荷英雄鄭成功就是明朝遺民,隨着南明的滅亡,大陸已經是沒有鄭成功這類人的立足之地了,於是鄭成功轉戰臺灣。可是,明朝的遺將絕不僅僅鄭成功一人。

在廣州一帶的遺留明軍不願投降清軍,在一位名叫張傑緒的帶領下,部隊一共幾百來號人,再加上願意隨行的民衆,一共300多明軍踏上了南下尋找安寧家園的路。

這300多位明軍最後看上了一個名爲納土納羣島的地方,這個羣島在當初他們這一行人到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我們今天在地圖上看到的"納土納"這個名字其實是之後荷蘭人佔領時纔有的名字。

該羣島位南海中心位置,該羣島共有272個島嶼組成,最大的島名叫納土納島,要通過馬六甲海峽此羣島是必須經過的地方。

當時的這300多人來到這裏還是一片荒蕪,是他們完成了該島最初的環境改造。而那個張傑緒實際上成爲了這個小社會的首領,也建立了一個王國,只不過沒有名字,姑且叫做"張氏王國"吧。

之後張傑緒去世,由於王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和外部荷蘭殖民者的進犯,這個"張氏王國"滅亡了,由荷蘭人統治。

荷蘭人的統治持續了340年,之後於1942年由日本佔領。最後結果都清楚,二戰日本所屬的軸心國戰敗,納土納羣島擺脫日本統治,歸到印尼的版圖內,可是這時荷蘭人趁機想佔領納土納羣島繼續統治。

印尼當然不會願意自己辛辛苦苦迴歸的領土又重新落入別人的手裏。印尼人奮起反抗,最後通過三次比較大的戰役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納吐納羣島主權正式移交印尼。

因爲該羣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國際航道馬六甲海峽的必經之路上;經濟方面,該羣島蘊含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天然氣存儲量約佔世界的60%,如今這地方可謂富得流油。這個羣島由於種種方面的因素這幾年再次受到世界的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