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茫昧难知,其身世牵涉到了华夏民族早期历史。经考证,契丹先民很可能是环渤海夷中的审吉人,后来西迁至西辽河地区,加入了东胡之中。在东胡名王葛乌菟时期有所发展,自我认同为葛乌菟人。东胡被匈奴打败后,审吉人跟着一批葛乌菟人逃到了鲜卑山继续繁衍。十六国时期,慕容部打败这批葛乌菟人,按照其身世、种族、文化差异,分为宇文、库莫奚、契丹三部,从此正式称为契丹人。

红山文化神秘的“葛乌菟”

上古史在北方民族史料中也有线索。人们都知道炎黄大战,但很少有人知道炎帝的事情,他是什么族属,战败后分布在哪里等等。记载了契丹人身世的辽史和鲜卑人的周书,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炎帝后裔与西辽河地区的一位名为葛乌菟的英雄有关。《周书·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辽史·世表》: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後,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

这个人生活年代不详,其部族大概在辽西地区称雄了若干世代,秦末被冒顿单于所破,后裔逃亡鲜卑山。从这段叙述来看,可知葛乌菟实际上就是东胡。东胡被冒顿所破,是有信史可证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6年。我们不知道葛乌菟是什么,但是东胡的历史却有一点线索,可以反求。看文献可知,“红山文化圈”先后生活着诸多族群,早期的如阪泉氏、鸟夷等,然后是孤竹、北殷、目夷等,西周时期有豹胡、高夷、独鹿、东胡、山戎、令支、屠何等(逸周书王会)。战国时,东胡发展壮大,统一了这个区域里的诸多族群,成为强国,控弦十万。

红山遗址

可知,葛乌菟既然能够个“世雄朔陲”,直到冒顿才被击败,那么就只能是东胡了。但为什么契丹人的辽史和鲜卑人的周书不说东胡呢?这就与中原记录和他们自己的语言、认同有关了,他们就认葛乌菟。葛乌菟很可能就是东胡人的一个古代领袖的名字,或者就是东胡人的“王号”,与炎帝多少会有一点关系。这里有几个证据或者线索:

一、《逸周书史记解》提到过阪泉氏和独鹿,“阪泉氏徙居独鹿、诸侯畔之”。这两个词与炎帝、蚩尤、涿鹿之战等有所关联。按照同一本书,独鹿也是一个族群名称,不仅是地名涿鹿。独与涿在上古音皆为“屋部”,当可通转。可知这个区域到河北北部是古代一个征战中心。

二、葛乌菟三个字在上古音里,乌、菟为鱼部;而这个区域里族名多见的屠、胡、鹿、孤等字也皆为鱼部;可以推知,这些族群的语言大概是很相近的,当为长期共同生活的族群,甚至是同一个族群。这三个字有着明显的“红山文化圈”特色。

契丹的辽史说自己就是葛乌菟的后代,且同时就是炎帝后裔。那就很严重了,那就意味着炎帝实际上就是葛乌菟人,也就是红山文化圈的族群。这有可能吗?

红山文化契丹的起源:审吉人

为梳理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契丹与葛乌菟的关系。按照《辽史·世表》,东胡群落被击败后,葛乌菟的一部分人逃到了鲜卑山,因号为鲜卑氏。后来在十六国时期被慕容燕国打败,分成了三支:宇文、库莫奚、契丹。乍看上去,这三支人都是葛乌菟人,但实际情况却各不相同。《辽史·世表》: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

《周书·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

《周书》说宇文氏本来是炎帝后裔,战败后北逃朔野,见葛乌菟而“慕之、奉以为主”,说明宇文鲜卑人承认自己不是葛乌菟的后代,他们只是觉得葛乌菟“雄武多算略”才归附。那就说明,宇文鲜卑自认为是归附东胡族群的炎帝后裔。

契丹 出行图壁画

契丹呢,也说自己是炎帝之后,且点出了具体的支系名称。按照辽史,炎帝后裔有一支人名为“审吉”,后来从山区迁徙到潢河之滨。这个“审吉”人的早期名王叫做奇首,生活年代不详,只知道契丹人从山区迁徙到潢河之滨就是在这个人领导之下。契丹史的重要史料《耶律羽之墓志》也说“宗分佶首,派出石愧”,可以为证,奇首是契丹早期最重要的一位名王。问题是,奇首会是什么年代的人呢?《辽史·太祖本纪》赞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让阻午而不肯自立。雅里生毗牒。毗牒生领。领生耨里思,大度寡欲,令不严而人化,是为肃祖。肃祖生萨剌德,尝与黄室韦挑战,矢贯数札,是为懿祖。懿祖生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国以殷富,是为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爱物,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是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世为契丹遥辇氏之夷离,执其政柄。德祖之弟述澜,北征于厥、室韦,南略易、定、奚、,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己有广土众民之志。而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历年二百,岂一日之故哉!周公诛管、蔡,人未有能非之者。剌葛、安端之乱,太祖既贷其死而复用之,非人君之度乎?旧史扶馀之变,亦异矣夫!

《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奇首将契丹人从都山迁徙到潢河之滨。据专家考证,都山就是燕山山脉东段,潢河即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这段文字记载当时的契丹人还没有制度官署,可以断定为当时还是初民状态。但我们知道,红山文化圈是比较发达的,不太可能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有很多原始人,因此审吉人奇首的年代可能很早,当与商末周初的令支、屠何等等同时。审吉,与令支这种名词韵部近似,当时都在燕山东部、海滨一带,族群血缘可能接近,只是审吉可能还很落后,且规模很小,没有参加西周初年的成王之会,因此未见其名。

红山文化

至于葛乌菟呢?辽史作者认为葛乌菟也是炎帝后裔。但这个说法来自作者对《周书·文帝纪》的解释。而周书原文却没有给出过硬的信息,这里就不可妄从,还是谨慎的认为:葛乌菟是东胡人的名王或者王号更为妥当。当时的情况可能是:作为炎帝后裔的契丹先民审吉人在某种原因的压力之下,很可能从燕山东部西迁,加入到了东胡之中,当时的东胡就生活在西辽河一带,且后世是整个区域里的强权,其名王或王号就是葛乌菟。由于审吉人当时还是初民状态,自我认同不强,因此其后代就认为自己是葛乌菟人。

审吉人的族属

那么审吉人又是什么族属呢?根据其生活的燕山东部和名称的音韵,可以大致猜测它本身实际上是环渤海夷的一种,与令支这类人大概很接近。这些人跟殷商又有很深的渊源。如果他们也是炎帝后裔的话,那就意味着炎帝很可能也是环渤海的东北夷。这种看法能接受吗?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只要把眼光放宽,这整个区域都属于古代红山文化圈。这个红山文化圈内的族群很多,构成了一个大致相近的族群集团。炎帝曾是这个集团的伟大领袖,炎帝战败后,这个族群集团中的东胡又出了一位名王葛乌菟,在后世北族中有极高的威望。这个族群集团内部的小角色审吉人,在后世将自己和名王葛乌菟、伟大领袖炎帝看成一个血统,虽然不严谨,却也是合情合理之事。《逸周书·史记解》: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

红山龙

炎帝战败后,《五帝本纪》并未记载他有没有死去,其部族去了何方?只有《逸周书·史记解》提到一个隐晦的线索:古代有一位非常好战的帝王阪泉氏,迁徙至独鹿后,其诸侯反叛了。这段文字与五帝本纪关于炎帝的记录有一些相似:一位帝王在诸侯反水之后被人打败灭亡。因此,炎帝部族从独鹿败亡后逃入辽西当然是有可能的。宇文鲜卑和审吉人都认为他们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胡,本义为“巨大”,如胡豆,其上古音为鱼部,与后世西胡人的hun是完全不同的,胡人的hun,是匈奴的“匈”字的音转;这是大多数人容易忽视的细节。胡字在早期绝对没有贬义。(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