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春暖花開,我們一起去湖北省博物館吧聽編鐘傳來厚重歷史的吶喊看越王勾踐劍再次在人羣前閃耀光芒春天會到來,櫻花會盛開湖北人會更加堅韌

越 王 勾 踐 劍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釐米,寬4.6釐米

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曾 侯 乙 編 鍾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

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釐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代,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

造型呈小口,短頸,豐肩,腹部下收。通體繪青花紋飾,分成三組,肩部繪鳳穿牡丹紋,底部繪蓮瓣紋,腹部繪“四愛圖”。所繪的“四愛圖”分別是:王羲之愛蘭,以幽谷蘭花來比喻隱逸灑脫的君子;陶淵明愛菊,以傲霜菊花來比喻淡泊名利的君子;周敦頤愛蓮,以水中清蓮來比喻廉潔奉公的君子;林和靖愛梅,以雪中梅花來比喻高雅飄逸的君子。梅瓶因瓶口較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俏麗挺秀,是盛酒用器。

鄖縣人頭骨化石

1989年出土於湖北省十堰市鄖縣,距今約80萬年到100萬年長26釐米,寬19釐米,高12釐米

根據頭骨的特徵屬於“直立人”類型,定名爲“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這是湖北省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鄖縣人”正是“直立人”的一種,雖然湖北“鄖縣人”的年代非常悠久,與陝西“藍田人”(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的年代相當,但在化石上卻顯示出 “智人”的部分特徵,這爲研究“直立人”與“智人”的發展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鄖縣人”在人類進化史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青 銅 器 館 藏

銅觚

西城垣1號墓出土

通高18.8、口徑12.4cm

銅簋

高17.4、口徑22cm

銅卣

通高31、口徑7.2、底徑12.5cm

銅盆

戰國中晚期(距今約2310年)

通高15.1、口徑41cm

陶 瓷 器 館 藏

雙耳陶罐

1983年宜都城背溪出土高23.6、口徑19、腹徑19.2cm

陶鬹

1955年天門石家河出土

高21.5、袋足寬14cm

泥金龍紋瓷鍾

高10.7、口徑15.7、圈足高4.6、圈足底徑4.5cm

青瓷褐彩豬首壺

2001年鄂州周家堖26號墓出土

高26.3、口徑12、低徑12.5cm

青瓷人騎獅燭臺

武漢武昌鉢孟山322號墓出土高24.2,長20cm

仿哥釉碗

清 嘉慶(1796-1820)高5.6,口徑11.9,底徑4.5cm

紅彩龍紋高足蓋碗

清 乾隆(1736-1795)高20.5,口徑15.5,底徑4.4cm

玉 器 館 藏

大玉戈

李家嘴3號墓出土

長94、寬11cm

玉璜

1988年天門肖家屋脊出土

內角間距5、最寬2.2、厚0.4cm

雲紋玉塊

1978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直徑3.2,孔徑1.1,厚0.3cm(左)直徑5,孔徑2.4-2.6,厚0.35cm(右)

白玉圓雕折枝牡丹佩飾

長5.5,寬4.5,厚1.4cm,重37.9g

青白玉鏤空秋山飾

高6.6,寬4.3,厚1.1 cm,重38.6g

金 器 館 藏

金錠

長13,寬9.8,厚1cm,重1937g(左)

長14,寬10,厚0.8cm,重1874.3g(右)

金鑲寶石白玉鏤空雲龍紋帽頂

通高3.9、底徑5.1cm

金錢

直徑6.1,厚約0.02cm,重9.2-12.7g

金盂

高5.2,口徑15.6,底徑10.5cm,重364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