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國在滅吳後的疆域橫跨今天的浙江、江蘇兩省並向北延伸到山東琅琊及淮泗地區,按說這在春秋戰國這種中小諸侯林立的時代不算小,要知道當年吳國就曾五次攻破楚國的國都,越國佔據了吳國之地理應比吳國更爲強大才是,然而楚國得以入圍戰國七雄而越國卻沒有。齊威王田因齊派使者遊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人們所耳熟能詳的,然而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呢?爲什麼身爲春秋時代最後一代霸主的越國未能入圍戰國七雄之列呢?事實上在剛進入戰國時代的時候越國的國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以致於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的《墨子》中明確記載着”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楚、晉、越“。那麼這樣一個春秋戰國之交的強大國家爲何會在戰國爭雄之中走向沒落呢?越國在滅吳後的疆域橫跨今天的浙江、江蘇兩省並向北延伸到山東琅琊及淮泗地區,按說這在春秋戰國這種中小諸侯林立的時代不算小,要知道當年吳國就曾五次攻破楚國的國都,越國佔據了吳國之地理應比吳國更爲強大才是,然而楚國得以入圍戰國七雄而越國卻沒有。事實上勾踐在滅吳之後將首都遷移到了琅琊地區,這一地區在今天山東省境內,已經靠近老牌大國齊國的疆界了。這一舉動直接威脅了中原各國:在當時甚至有一些小國投靠了越國,越國甚至堪與晉國、楚國比肩。在戰國的初期越國仍是與魏、楚、齊並列的天下四大強國,這時日後一統天下的秦國還排不上號。然而越國的衰敗之迅速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到戰國中期隨着秦、趙等國相繼崛起,七雄在選擇自己盟友時甚至考慮到了中山國和宋國這樣的二流國家,但都沒有考慮過曾一度稱霸的越國。

表面上看戰國和春秋一樣都是諸侯割據爭雄,那麼爲什麼要將其劃分爲兩個時代呢?事實上春秋和戰國的主題是不同的:春秋時代的主題是爭霸——諸侯國儘管架空了周天子的權力,然而實際上各國所要維護的仍是傳統的周禮所規範的禮樂秩序,只不過禮樂制度的具體實施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爲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戰國時代的主題是變法——各國競相改革傳統體制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這時各國已不再滿足於當一個號令天下的盟主,而是紛紛將混一天下提上議事日程。春秋時代諸侯之間的爭霸儘管也存在滅國戰,但主流還是爭奪霸權;然而到了戰國時代列國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是生死存亡之爭。在這一時代列國相繼變法改革: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秦國有商鞅變法......一時間列國競逐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麼這一時期的越國在幹什麼呢?很遺憾越國完全脫離了變法這個時代主題,仍處於舊制度的嚴重束縛之下,生產力和戰鬥力遲遲得不到釋放。


事實上越國中衰的跡象在越國滅吳之後的全盛時期就表現出來了:志得意滿的勾踐不再銳意進取,並且將數百里的土地主動割讓給楚國等諸侯國。特別是淮上之地的贈送,無異於表明越國就安心在吳越之地做一個土霸王。這種不思進取,遠離中原先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等制度的心態使得勾踐變得日益剛愎自用。固守一隅之地的越國就此逐漸中斷了與中原國家的交往,走上了一條閉關自守的道路,對其他國家的變法革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勾踐死後越國王室宗族經常發生內亂。尤其是在王朱勾發動政變弒君殺父篡位後,越國連續發生幾代內亂弒君篡位的惡行,而這對於越國的國力無疑是巨大的內耗。從“諸咎之亂”後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伴隨着越國王族的內亂,人才的匱乏也日益嚴重:在越王勾踐以後越國再也沒有出現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在家天下的時代君主的水平對國家的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而且越國連續發生了多次弒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動盪造成了人心浮動。戰國時期各國爭相籠絡人才——例如蘇秦、商鞅、孫臏、張儀、公孫衍、樂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終越國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無賢君下無能臣的國家怎能不衰敗?事實上越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國君主的做法更使問題雪上加霜:吳越地區當時還是蠻荒地區。越國完全是依賴范蠡、文種等傑出人才的輔佐,制定了良好的戰略規劃,加之時運眷顧才成就霸業。越國的糧食產量、武器產量其實樣樣不及中原各國。時至戰國中期秦國吞併了陝北和巴蜀地區,趙國則吞併中山國和草原地區,燕國選擇向遼東發展。就連鄰居楚國也選擇向南方發展,但是越國沒有擴張的空間:越國的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楚國、北邊是齊國,當時越國絕對不會渡海征服日本。齊國和楚國都是強國,越國根本就喫不下這些國家。


到了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代想要恢復勾踐時代的越國霸業,於是興師北伐齊國。齊威王田因齊派使者遊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爲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韓國國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爲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爲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麼能依靠他們稱王呢!”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爲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纔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越王說:“怎麼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爲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於是越王聽從了齊國使者的建議,放棄齊國,攻打楚國。而楚威王則集中兵力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擊殺了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後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蘇南京)。接着,楚威王乘勝指揮大軍討伐齊國,進圍徐州,與齊國大將申縛鏖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越國經楚國這次打擊,分崩離析,各王族子弟們相爭權位,但最終都降服於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