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嘉宾合影

2019年11月8日15:00,在“行动的意义——刘彦湖新作展"举办前夕,展览相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与会嘉宾阵容强大,囊括了孙周兴、寒碧、龚鹏程、朱大可、张颂仁、王南溟、赵力、张晴、魏立刚、靳卫红、孙磊、马琳、石甫、柯小刚、邓秉元、刘九洲等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围绕着刘彦湖的艺术所涉及到的书法及传统、当代艺术的问题展开讨论。

研讨会现场

刘彦湖的书法所触碰到的多重层面与混杂结构给与会专家们带来了讨论上的难度。他的新作突破了以往传统书法的诸多界限,特别是关于“写什么",他大胆吸纳当下生活中的网络用语和俗语,将平素认为不登大雅的文本引入书法书写之中。这是对书法表达半径的拓宽,抑或已经是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书法与现代性、当代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大家就他的艺术所引发的这些非常本质性和紧迫性的命题,进行了观点鲜明的发言和讨论。

刘彦湖发言

刘彦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大家仍然低估了互联网时代对于语言发生的影响。书法同时面对传统与西方两大课题,是接续民国精英书法余绪;还是重蹈日本现代书法老路?大家往往关注于“怎么写",而忽略了“写什么"。但“写什么"其实非常重要。回溯文字创生,只有最重要的经典和卜辞可以被书写记录。他即是想回到这个原点再重新出发。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寒碧直言自己其实不太赞同刘彦湖书写网络语言的尝试,包括写“哈哈"的观念引入。也跟刘彦湖争论过,但刘彦湖非常坚持,也一直在做,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展览。

寒碧发言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孙周兴坦言寒碧起初请他来策展,他是拒绝的。但接触下来,对刘彦湖的人与艺发生了兴趣。关于书法在今天的功能与使命,他有一个观点,即当下无论什么艺术,要对今天被技术所支配的生活世界经验重构有贡献。这也是他在哲学上所关心的命题。

孙磊发言

孙磊谈到本次展览名称中有“行动"二字,而他更愿意称之为“动作"。事实上,书法的高低与书家手臂在空中动作的完成度有关。这是书法论述中鲜少被提及的一个“夹层",也与传统文化的“内置化"有关。刘彦湖不断书写“哈哈"“尴尬",动作的重复性与技术的程式化不仅落实在纸面上,更落在动作上。他个人很喜欢刘彦湖在书写上新的尝试,因为当代艺术要好玩,而书法界往往太过于“严肃"了。

王南溟发言

王南溟发言指出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是字形、语音、语意三为一体。八十年代现代书法的主要目标是视觉上的冲击力,因此主要是在字形上寻求突破,在语意和语音上并没有太多的挖掘,而刘彦湖今天的书写是有声音的。像“哈",一个字看似很简单,但当抽离了上下文语境,对这个字每个人的理解也会有歧义,有很大的解读空间。这种书写的观念超越了文学性或宏大叙事性,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化的。

张颂仁发言

张颂仁认为刘彦湖的书写中有一种幽默感,蕴含了一种“严肃的不恭",这也带出了对当下时代语言和观念的感受。他也提出问题:今天时代最大的挑战是科技的发展,时时令人感到不适与分裂,艺术正应发挥其特殊功用来弥补这种当下的不安与分裂的处境。书法在其中能做什么?即使今天有人写的不差于古人,意义又在哪里?

龚鹏程发言

龚鹏程从刘彦湖的楷书中融合了鸟虫篆谈起,梳理了中国的文字并不只有一个系统,而是并行着许多套系统,即使是在秦代统一文字之后。而刘彦湖的书法所选择的字和笔法来源也很复杂。鸟虫篆用于楷书,这本身就可以深谈。龚先生从汉代的“书式"一词谈起,再到篆刻对于刘彦湖书法结构的影响,进一步讲到他书法中独特的建筑感,指出这是刘彦湖突破于古人之处。

魏立刚发言

魏立刚提到了刘彦湖早年的物理学背景。而他认为一个学科即使本身再具有模糊性,但它在最高的境界上一定是精确和简洁的。他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书法的要求是放到卢浮宫中与西方大师的绘画有同等视觉震撼力。中国书法第一人,就是世界范围内线性艺术的第一人。他认为以刘彦湖为代表的当代篆刻已经处在历史最高峰。

靳卫红发言

靳卫红说自己很喜欢今天这样一个展览。作为同道,她也能体会这种探索背后问题的艰难。即中国有一个伟大的语言文字传统,而到了民国,与宋代书法相比也已是颓势尽显。书法进入现代,吸收西方影响,一般不外乎抽象与表现。就连井上有一,也不妨可以看做一个抽象艺术家。这是这个时代书法的尴尬。她认为刘彦湖选择的书写文本,就是他今天的一种个人选择,无需过多解释。

朱大可发言

朱大可直言今天书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畸形的市场,收藏者的眼光极大束缚创作者的创造力;二是书法没有像拉丁字母一样完成人类思维的抽象化,导致“隐喻文化"发达。那么今天是要继续抽象之路还是保持隐喻?这也是一种“尴尬"。

柯小刚发言

柯小刚认为刘彦湖书法中有一种冷幽默,发人深思。他的书法中兼具书写性、装饰性与游戏性,并以游戏性调和前两者。而真正的装饰本身并不仅仅为了好看,好的装饰也可以是一种游戏。至于其作品中所隐含的书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问题,借用展览标题“行动的意义",书法为行动的艺术,即使在其古典语义中也包含了当代的种子,而不仅仅只能成为样式化的当代艺术的一种玩法。刘彦湖的书写打破书体界限,不仅是形式的融合,而是力图回到书写的本源。

张晴、刘九洲发言

石甫发言

邓秉元发言

刘九洲认为今天的书法环境很不好,一方面只讲技术不讲审美,另一方面空谈创新。刘彦湖书法的特殊价值在这种环境中很“吃亏"。在他看来,所谓现代性的追求与东亚文化多有不贴合之处,传统书法的长处很可能在当代语境中转而成为劣势。

接下来张晴、马琳、石甫、邓秉元相继发言,阐述自身观点。大家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话题补充。

赵力发言

赵力最后发言,他基于展览的策划和脉络,指出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语义的混杂和观看的开放。他说在巴黎近半年来有两种类型的展览,一种是由观众来评判的混杂的展览;另一种是通过历史的勾连,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并从中找到一种关系。本次刘彦湖的展览则是二者兼有,一方面是让观众自由开放的阅读和观看,一方面是让观众对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自由开放的去体验。因此,在他看来,这个展览是阅读、观看与体验的自由开放。

而“混杂"与“开放",也恰恰成为了刘彦湖本次展览最鲜明的注脚。

纵观整场座谈,大家均是在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与理论框架下来探讨书法问题。正因为这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与精华,因此更加难以对其展开一致性的反思与讨论。对于书法走入当代的意义与路径,也是众说纷纭。如果说这代表了一种书法的“尴尬"处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刘彦湖是将书法在后现代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尴尬"处境转化为自身的艺术语言呈现了出来。这正是大家所谓他的“幽默"之处,实则蕴含深意。

研讨会现场的《库艺术》第64期专题:“过程与偶发”,封面为刘彦湖作品《观国之光》

正因为他的努力与尝试一方面深植于传统文化深处,另一方面坚定的走向当代生活,因此对习惯于书法与当代艺术之间泾渭分明的人们来说,一时或许有点难以把握,甚至引发争议。但这种以个人化的问题意识为先导的思考与创作明显已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而刘彦湖决心走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转化路径,则是基于他对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刘彦湖的作品已经触碰到书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对于两者关系的勾联与探延,在“书写"与“表现"外别开生面,打开全新实验空间。这一空间未来的可能性和学术价值到底有多大,仍有赖于创作者和评论界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研讨会的最后,与会嘉宾们合影留念。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BOOK ASPECT

《库艺术》第64期于今日正式发售

现购买可获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