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2016年的那項薈萃研究論文中,反思自己是如何在不成功的運動員夢想中長大的,我會花幾個小時練習長曲棍球,但擊球水平從來沒有過提高,這讓我自己、父母和教練都感到沮喪。揭穿一萬小時理論真相的研究,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樂觀的結論:當我們用心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有所提高,但是我們不需要堅持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標準。

有很多老牌經典的成功學名言,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等。這些成功哲學的本質其實和一萬小時理論一個調性:只要功夫下到位,一定可以讓人高攀不起!

但近期,“一萬小時理論”再次受到了一項科學研究挑戰。努力一萬個小時,你究竟可以達到哪一個段位?

一萬小時練習就可以成爲“天才”?科學研究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1993年《心理學評論》刊載了一篇文章,引起巨大反響。文章報道了當年一項以音樂學校小提琴手爲研究對象的研究。這一研究有了一個似乎很有說服力的發現:

最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即那些被認爲是音樂界精英的人,是在練習中投入時間最多的人。

這個結論意指,鍥而不捨的實踐是獲得業界精英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比遺傳或人格等與生俱來的特徵更重要。

這個觀點隨後在記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所寫的《異類》(Outliers)一書中被推而廣之。他將其概括爲“一萬小時理論”,格拉德威爾在書中寫道:“一萬小時,一個偉大而神奇的數字。”

他在書中引用了著名成功人士,如比爾•蓋茨和披頭士的軼事,也引用了1993年的論文。據谷歌學者稱,該論文被引用了9 800多次。

而近期《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對1993年的那項研究進行了重複研究。

此次研究是由凱斯西儲大學的布魯克•麥克納馬拉和梅查•邁特拉領導進行的,重複研究的規模更大,控制措施更爲嚴格,在收集任何數據之前先將研究方法和分析計劃確定下來,預告公佈並登記備查,以供追溯。

研究發現,練習和實踐對錶演的成功確實很重要,但並不像最初的文章所聲稱的那麼重要,令人驚訝的是,它對於精英演奏家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研究作者寫道:“事實上,在最爲出類拔萃的小提琴手中,大多數都比優秀小提琴手的平均練習時間要少。”

練習固然重要,它在決定一個小提琴手是優秀還是平庸時佔了各種因素中的26%(最初的研究聲稱練習佔了48%)。此外,從小提琴學生的研究中將一萬小時理論推廣到其他領域總顯得有點牽強。多年來,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試圖打破“一萬小時理論”。

2016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麥克納馬拉也是合著者之一),從心理學視角對33項關於勤奮練習與運動成績之間關係的研究進行分析後發現,勤加練習沒我們想象中那麼重要。分析發現:練習可以解釋運動成功差異的18%。換句話說,當我們比較平均擊球率一高一低的兩個棒球運動員時,那個更出色的運動員的擊球率之所以更高,“他訓練量更大”這個原因只佔所有原因中的18%。

當然,勤奮練習導致成功的因素也不可否認,但許多其他因素——如遺傳、個性、生活史等,所有這些因素的結合纔是形成差異的大部分原因。麥克納馬拉曾表示:“從所有方面來看,練習都應該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成績。是的,練習很重要。但它不太可能用來彌補天才巨星與普通球員之間的差距。”

這就是爲什麼說,打破一萬小時理論,對一些人來是一種完全的解脫。因爲這條規則至少暗示了一個深刻的信息:如果我們不能登上巔峯,那是我們本身的問題。這項研究強調的是:我們不需要堅持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該放棄時就要放棄。

我在2016年的那項薈萃研究論文中,反思自己是如何在不成功的運動員夢想中長大的,我會花幾個小時練習長曲棍球,但擊球水平從來沒有過提高,這讓我自己、父母和教練都感到沮喪。那麼我能再增加練習時間嗎?是的,可以。但是我真的能超越最好的球員嗎?我對此表示懷疑。如果當時我能明白自己在運動方面根本不會有什麼建樹,會少了多少無謂的挫折呢?

一直以來,一萬小時理論延續了一個讓人窮盡心力卻無果的觀念:那就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因此應該——在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上都表現出色。讓立足於體現自身價值社會中的人們相信,只要堅持,就能成功,但這其實是一座海市蜃樓。

直到今天,我還是一個笨拙的徒步旅行者,但是我喜歡待在戶外。我還是個說得過去的畫家,但有時候走出畫布,動用我大腦中的非語言部分也是不錯的。當我從自己成爲偉人的夢想中解放出來時,我就能開始享受快樂。我希望能聽到更多像我這樣的故事。

所以在這裏我要說的是:如果你不是某個房間裏最聰明的、最出類拔萃的人,這並不意味着你沒用。諷刺的是,成爲一個房間裏最有能力的人所得到的好處,還要包括承擔更多的任務和責任,因爲能者多勞嘛。如果你不擅長運動,你仍然可以通過戶外運動來鍛鍊身體,我們可以在我們不擅長的事情中獲得享受,而不應該不斷去感受想要做得更好的壓力。

揭穿一萬小時理論真相的研究,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樂觀的結論:當我們用心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有所提高,但是我們不需要堅持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標準。

The “10,000-hour rule” was debunked again. That’s a relief.

一萬小時練習就可以成爲“天才”?科學研究給出不一樣的答案一萬小時練習就可以成爲“天才”?科學研究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