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評論都認爲《灌高》高於《足小》之處是技術動作的真實性。這其實是和日本體育漫畫的發展軌跡息息相關的。提到《足球小將》就不能不提必殺技,提到必殺技就不能不提《巨人之星》。

日本以棒球爲國球,棒球漫是運動漫的基本。梶原一騎所作的棒球漫畫《巨人之星》,是日本體育漫畫的開天闢地之作,也是日本第一個取得國民人氣的體育動畫片,被稱爲“原點”。正因爲該作如此重大的意義,所以這個作品的很多寫作特點,都成了日本體育漫畫標準化的模式、教科書。

兩個最重要的模式,其一是“魔球”。意思就是在技術動作描寫中加入非常誇張、反科學的繪畫,再冠以一個很有氣勢的名字,比如"XXX投球1號,XXX投球2號"等等。(參考此文:魔球)

其二是“根性”。意思就是意志和忍耐,強調主人公爲了取得人生成功,必須克服一切困難,無條件的忍受一切艱難困苦,視運動爲生命等等。(參考此文:スポ根)

由於梶原一騎的《巨人之星》及精神續作《魔投手》以極爲超現實的手法來描繪日本人最爲膾炙人口的職棒和讀賣巨人隊,所以引發了漫畫家中不少棒球狂人的不滿。其代表人物有水島新司和千葉亞喜生。作爲70年代最富盛名的體育漫畫大師,水島新司曾喊出“打倒巨人之星”的激情口號,但他更多的作爲“棒球漫畫第一人”“高校棒球漫之父” "棒球博士” 等名號存在,原因在於鑑於“魔球”漫畫的巨大影響力和人氣,他也不敢完全推翻必殺技,而是在代表作《大飯桶》中採取了折中手段,技術動作雖然其實就是真實的變化球,但卻仍然以必殺技命名。第一個以完全拋棄必殺技,畫平實的棒球漫聞名的是《青少棒揚威記》《Play Ball》的作者千葉亞喜生,但卻受困於作品叫好不叫座,鬱鬱而終。

真正給“魔球”漫畫致命一擊的,可能大家都想不到,那就是《棒球英豪》(依據請參見上面那個wiki頁面的魔球詞條)。由於安達充喜好看真實的甲子園比賽、並且人體繪畫技術是一絕的緣故,他採用了人體真實比例、球星技術動作來畫Touch裏的棒球,結果意外取得重大成功,甚至因此坐上了初代目“單行本銷量過億”漫畫家的寶座。因爲漫畫終究是憑市場說話,此後人們才發現原來不用必殺技也可以達成國民人氣的,魔球漫畫遂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本世紀才顯出一點復甦趨勢。夏目房之介《消失的魔球》就是評價這一現象的專著。

井上雄彥有一個背景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那就是他少年時是狂熱的棒球漫愛好者,特別崇拜水島新司(見井上雄彥),後來還和偶像面對面訪談過。井上1989年纔開始連載漫畫,與以上這些名家比其實是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然而他出道之時,正值棒豪、《逆境九壯士》爲代表的技術實寫流興起,水島新司的棒球漫模式走向衰落之際。所以,井上順應了時勢,1990年,同樣以NBA籃球爲模板,高度寫實的技術動作、精彩的人體繪畫創作了《灌籃高手》。

所以毫無疑問,《灌籃高手》是日本體育漫畫的集大成之作。

《足球小將》的創作背景與之剛好相反,它開始寫作的年份是1981年,此時必殺技漫畫尚處於絕對主流地位(與棒豪是同年開始連載),所以,它採用的就是當時體育漫畫的標準模板“必殺技流”,只不過是將舞臺搬到了足球而已。各種XX射門、XX踢法,在當時各類棒球漫裏面也是屢見不鮮(換成投球和打擊就是),只不過這些棒球漫大多國內沒有引進動畫片,諸位沒有見識而已。

同樣,《足球小將》一些國內廣泛認爲的糟粕,其實也多和《巨人之星》有關,其典型就是強調“根性”,以及“勝利人生”模式。這兩種情況可以概括爲一句話:“少年XX,渾身是勁,歷盡艱苦,終成拳精。。。(啊不,是球王)” 。

《巨人之星》裏面,主角在嚴厲的父親指導下,從小艱苦訓練,從中學、高校、再到職棒,最後成爲第一豪門巨人隊的當家投手,成爲日本第一的巨星。足球小將可以說就是足球版的《巨人之星》,主角克服了足球世界的各種艱苦和傷病,從小學開始就不斷贏球,然後高中、世青賽、俱樂部,最終成爲世界級球星、日本國家隊的當家球員。是不是很像?有些答案說《足球小將》人物個性顯得單調、後期情節枯燥,就是這種模板的糟粕。因爲時間跨度太長,情節的豐富和趣味性難免大不如連載初期。

此外,該作也和早期棒球漫一樣,過於強調堅忍,甚至是爲堅忍而堅忍。這種“踢球不要命”的套路,就是根性漫畫廣受批評之處。而被漫畫界譽爲“反根性大師”的人正是安達充,因爲他的作品一反根性漫畫的模式(如打球談戀愛,還老愛偷懶)。。。

井上則也在兩者間取了折中,既要根性、也要個性。即只取“根性”漫畫的熱血、精華之處,而避開它不人性的方面。《灌籃高手》裏面也很講究拼命,但是這些拼命都是以五大主角球員各不相同的志趣和夢想支撐起來的,並不讓人覺得反感,以至於成了"熱血青春"的代名詞,這是此作最根本的成功之處。

此外,安達充和千葉亞喜生等人的實寫流棒球漫,還顛覆了老牌體育漫的“從勝利走向勝利”模板,強調青春是存在挫折和失意的(常常拼到高三才成功、甚至黯然退場)。《灌籃高手》雖然寫到高一結束就完結了,但毫無疑問繼承了這一點。

“足小”影響不如“灌高”之處是它相對而言缺乏創新,只是採用了體育漫畫的標準模板,所以銷量不及後者,也沒有得獎。但它意外的成功之處,在於足球的文化包容力。《足小》的動畫片引進歐洲之後很受歡迎(同樣,歐洲人大概還沒看過《巨人之星》之類的必殺技動畫),託雷斯等球星就曾承認足球生涯受到這部動畫片(昭和版)的影響,於是甚至成了日本足球崛起、走向世界的標誌。而其它體育漫畫因爲文化差異的緣故,影響力多集中在日本國內或東亞,這點是不及《足球小將》的。最後,和基本上所有的頂級運動漫一樣,足球小將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和詮釋也很有獨到之處;並且相對於其它“根性”漫畫,它強調隊友情和球員之間的交流,同樣體現了80年代的特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