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質量是生產、設計、研發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只有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嚴格按照生產工藝和作業指導書要求進行,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

可是“質量是生產、設計、研發出來的還是檢驗出來的”這個話題,一直以來成爲企業界爭論的焦點:生產者說質量是檢驗出來的,劣質產品流入市場是檢驗員沒有把好關;檢驗員說質量是生產出來的,生產者如果不製造不合格品,市場上就沒有劣質產品!(關注研聯國際微信公衆號:YLGJZL)時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旦有品質問題,就把責任往品質部門推,認爲這就是品質部門的責任,因爲很多公司都存在着這樣的錯誤觀點。

錯誤觀點

1. 容許少數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無可避免的;

2. 品質是品管部門的責任;

3. 只重視產品的檢驗,檢驗人員需要負責解決瑕疵品;

4. 出了問題,都覺得是品質部門的事情。

我想許多做品質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感受。往往寫報告時,品質部一個人完成,其他部門基本上不管;老闆覺得品質不是很重要,研發很重要,賺錢纔是最重要的。所以,品質部門在公司並沒有什麼地位,往往說了幾句真話,就該被閃人了。那麼,產品質量到底是生產、設計、研發出來的還是檢驗出來的呢?首先我們要分析先與後、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衆所周知,產品生產、設計、研發在前,檢驗在後,換言之,只有先生產出產品,才能檢驗,如果沒有產品就無從檢驗,何來優劣的結果?

顯然:生產、設計、研發是主動的,檢驗是被動的。“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質量管理僅限於質量檢驗,僅能對產品的質量實行事後把關。戴明的這句質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嚴格按照生產工藝和作業指導書要求進行,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如果忽略過程控制,只靠檢驗,是不可能保證產品質量的,因爲質量檢驗,只能剔除次品和廢品,並不能提高產品質量。也就是說,質量控制的重點決不能放在事後把關,而必須放在製造階段,即生產過程階段。

1

爲什麼會出現品質問題?

★產品開發前問題不處理好,量產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質救火,想靠提高檢測的頻率,從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

★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卻沒有事先經過測試驗證,沒有準確的產品質量波動情況認知;

★客戶催着要貨,上面施壓,老大就根據自己的所謂的實際經驗說話,對於不在標準範圍的產品,實施特殊放行,導致產品問題;

★行業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標準,公司還依舊按照原來的標準生產;

★生產過程中出現非人爲的品質問題,卻又不在檢測頻率範圍內等……

2

品質的真實案例

案例一

“某汽車配件,使用某公司生產的ABS( 750SQ ),用了3.4噸後,發現用該原料製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點,造成產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案例二

“某公司生產白色膜用於奶膜,所有的檢測項目都合格,所以方法出廠,但是薄膜生產商在使用的時候,發現母粒味道比較難聞,後來就進行投訴。最後導致,幾百噸的訂單,就因爲這樣的一個品質問題,黃了。萬幸的是,使用商沒有把薄膜生產出來,不然後果就真的不堪設想了。”

案例三

“某公司生產的工程母粒,由於對顏色控制不嚴格,導致使用公司生產的塑料件產生色差,從而導致客戶不再使用該公司的塑料產品。”

案例四

“由於對塑料水分控制不嚴格,導致塑料製品商在使用塑料過程中,塑料出現各種氣泡,導致大量的不合格品產生,最後幾十噸的塑料,全部退貨,並賠償已造成的損失。”

質量管理體系的每一環節,都需要進行質量控制,而這些控制顯然不是質檢部門或質量管理部門能夠完全承擔的,必須由處於最佳位置的人員來實施這些控制。例如,某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很容易,但在檢測中卻很難發現,此時,處於生產作業者顯然比質檢員對質量問題更瞭解,如果作業者不主動控制質量,僅僅依靠質檢員把關,產品質量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3

如何全方位控制產品質量

產品在設計階段就基本定位了,然後的質量全靠採購、加工製造、包裝、運輸來保證了,把這些環節控制好,質量自然就控制好了。所以產品質量是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實現的,質量是通過工藝管理實現的。

如何控制產品質量:

樹立品質是企業的命脈意識

要全員認識到:產品的品質不好,產品就沒有市場,產品沒有市場,企業就失去了利潤來源,時間長了,企業就會倒閉,隨之而來的就是員工失業。當然對於公司來說,即使產品市場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營造更好的企業口碑。俗話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樹立品質的客戶意識

一切以客戶爲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戶,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產品的消費者。這樣,在工作當中就會自覺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產品的品質纔會有保證,如果在工作中偷工減料,危害的將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樹立品質的預防意識

“產品的品質是生產出來、設計出來,研發出來的,不是靠檢驗出來的,第一時間就要把事情做好。”這不是一句口號,這很好地體現了產品質量的預防性,如果的品質控制不從源頭開始,將很難控制產品的質量。

即使生產中投入大量的檢驗人力去把關,生產時由於沒從源頭去控制而產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廢品,產品的成本將大大提高。況且有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無法從後道工序發現並彌補,這更要求我們在第一時間把事情做好,預防品質問題的發生。

樹立品質的程序意識

品質管理是全過程、全公司的,而各個過程之間,全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必須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體品質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嚴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錯的機會就會增多,產品的質量也就無法保證。

樹立品質的責任意識

質量問題有80%出於管理層,而只有20%的問題起源於員工,也就是說,管理者可控缺陷約佔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於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時,還必須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點:

1.操作者知道他怎麼做和爲什麼要這樣做;

2.操作者知道他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符合規範的要求;

3.操作者知道他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符合規格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4.操作者具備對異常情況進行正確處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點都已得到滿足以及生產中設備、工裝、檢測及材料等物質條件均具備而故障依然發生,則認爲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

如果上述四點中有任何一點不能得到滿足或者生產中設備、工裝、檢測及材料等物質條件不具備而產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員的責任。只有瞭解品質問題的責任,纔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問題將品質提高。

樹立品質的持續發送意識

品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質改善是一個持續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PDCA模式。

PDCA模式可簡述如下:

P—計劃:根據產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計劃;

D—實施:實施計劃;

C—檢查:根據產品要求,對過程和產品進行檢驗;

A—處置:採取措施,以持續改進產品品質。

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質量纔會不斷上升,也只有這樣不斷地提高質量及創新,纔會不斷地取勝於市場。

樹立品質的成本意識

(即品質標準意識)保證品質,追求利潤是企業永遠的目標。企業要發展,不得不注重生產的成本,然而成本與品質息息相關,品質做得好,可以將產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產品的質量不好,經常遭到客戶退貨投訴,那麼他的成本將會居高不下,甚至將企業逼到絕境。

好多企業衰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沒有客源、沒有訂單,而是因企業內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來而無法參與市場競爭,企業應該引以爲戒。但品質也不是越嚴對企業越有利。相反,過分地提高產品品質將造成品質過剩,也同樣提高生產成本。所以我們在生產時,要求各工序和環節嚴格按客戶標準要求去做,這樣我們纔會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優勢。

樹立品質的教育意識

伴隨時代的發展,品質管理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需要學習。二十一世紀成功的企業將屬於那些學習成長型企業,加強內部培訓,提高全員工作創新能力,將會使企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所以說,“品質始於教育,終於教育。”事實證明,那些成功的企業正是按照“產品是生產、設計、研發出來的”理念嚴格進行產品生產的,他們嚴把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質量不出差錯,一環緊扣一環,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纔是合格的好產品,才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只有樹立超強的品質意識,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執着追求,才能把品質做好,才能把品質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走的更高、更遠。

End

★★★最新課程1★★★

我公司研發的:中國製造2025《匠心智造-3T〈TPM| TQM|TCM〉標準化管理系統構建》認證研修班2019年5月27日至29日在西安火熱招生中!

爲進一步推動廣大生產型企業應用先進的管理方法,以作業現場作爲關鍵出發點爲企業開拓另一個利潤增長的戰場,培養更專業、更適合各單位現場管理的專業人才,經過對數百家企業的調研與諮詢診斷後,我們特推出:中國製造2025《匠心智造-3T〈TPM|TQM|TCM〉標準化管理系統構建》培訓課程,此課程將立足於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與大家共同分享,幫助企業打開現場管理改善和精細化管理體系構建大門,爲企業創造利潤空間。張老師將利用自身進廠諮詢200多個實戰案例教給大家回去後如何開展今後工作,讓學員帶着問題來,拿着落地的方案回去實施。讓“中間”力量迅速成爲“中堅”力量。

★★★最新課程2★★★

我公司最新研發:《基於智能製造SCM供應鏈爲核心的SQE供應商管理與QE零缺陷質量工程》認證研修班5月29日至31日廈門站火熱招生中!

希望廣大新老客戶踊躍報名參加!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圖片版式及文字是由本微信小編精心編輯,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