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其中修改了两项重点,1.删除新能源生产资质中的“设计开发能力”,2.将新能源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从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对此业内认为,如果修改后的准入规定落实成功,将对新能源车企降低门槛,提高活跃性,可能吸引更多初创企业成立和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就目前来看,准入政策放宽,仿佛为造车新势力量身定制一般。


两项政策卡脖子,新能源准入太难


在此之前的造车新势力,乘着我国的政策补贴东风相继涌现,用“短、平、快”的优势快速流通产品,但因2015年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和2017年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新势力想实现自主生产,需要同时获得发改委颁发的生产资质与工信部颁发的销售资质。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新能源汽车备案的企业有600家之多,但是截至目前拿到“双资质”的仅有十余家。

 

根据此前的规定,申请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一共包含了17项准入条件,从技术、资金到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其中有8项“否决条件”,申请的企业只要超过两项的“否决条款”未达标,就会被认定为不符合“准入条件”。这8项“否决条款”主要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制造技术,包括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动力驱动系统的研发和测试能力,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至少有缸体、缸盖的精加工线),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以及产品的安全保障机制等。

 

获得资质到底有多难?行业专家曾表示“90%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都无法在两年内达到这一技术标准”。既然自身难以获得相应的资质,所以才会有我们所熟知的“代工” 和“收购”,前者对产品生产的技术性要求难以把控,后者又需要付出动辄数亿的资金成本。

 

另一项,对于获得资质而不响应的企业也做出限制,此前规定新能源车企停产超一年就会取消再生产资质。实际上在造车新势力中很大一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技术、资金和供应链等制约,再加上疫情导致的复工难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最终很可能是好不容易拿到的资质还会被取消。


政策放宽,救市更救命


众所周知,每一次政策的推出都有它独特的背景和作用。此前之所以有如此严苛的准入标准,就是因为当初我们一直高喊通过新能源“弯道超车”来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所以,一头是真金白银高额的财政补贴,另一头是万马奔腾的造车新势力。这个时候,新能源市场生机勃勃的背后,“骗补风”也像毒瘤一样在疯狂长大。



为此,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一系列的准入标准,推出“双资质”准入制度,其目的就是鼓励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的“真造车”,要求团队、人员、生产、研发、试产等多个维度的硬性指标,以此打退那些以“PPT”造车的“壳”公司,以肃清新能源企业的阵营。

 

到如今,两级补贴逐渐“退坡”,曾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骗补的企业已经难以再获得好处。再加上史无前例的疫情带来的复工难让国内外诸多行业一度停摆,更是加剧了造车新势力在资金、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危机,1-2月新能源市场表现也已经惨不忍睹。这个时候删除此前的“设计开发能力”并将“停止生产的时间从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更像一场及时雨。

 

与此同时,新的政策将更加有利于整合车企之间的资源,防止重复与过度投资,提高企业效率,让整个行业逐步进入市场化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策的放宽并不意味着造车新势力再度“拄拐”,主要目的还是推进新能源市场良性发展,对想要自主化和处于边缘化的新能源车企,国家采取了包容的方针,提供了不同的机遇。深层次上,一方面扶持新能源车企,另一方面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准入门槛降低与开放性的措施,将促进新能源市场优胜劣汰,走向更成熟的发展。所以造车新势力如何利用政策导向实现自身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才是关键。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