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这种代工模式的劣势同样明显,首先在产品流通方面,当前适逢车市寒冬、补贴退坡的环境,造车新势力在年销120万辆的新能源市场中,占有率不足10%,多轮融资烧钱造车,小鹏汽车与蔚来汽车等一众新势力表示,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所以代工厂模式的“短期成本低”的优势表现不足。当初小鹏汽车为实现量产落地,采用代工厂模式,如今自建工厂并获得了相关资质,如果双方的协议到期,不排除小鹏汽车会放弃海马代工的结果。

新能源观察

汽车新能源行业风向标

近期,工信部第33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显示,小鹏汽车的整车生产企业被许可并予以发布,同意广州弗迪汽车有限公司已列入《公告》中的产品,企业名称变更为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加上2017年小鹏汽车的1.0量产车获得的工信部颁发的造车新势力产品资质公告,如今双资质在手,小鹏汽车自产自销尘埃落定。引发业内关注的是,为什么小鹏汽车要跳出代工模式?如果小鹏汽车实现自产,那么还需要海马代工吗?

实现“自造”,成本与生产双把控

目前,造车新势力在车市中受自身发展制约,拥有双资质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为获取短期流通与快速获益,采用“代工厂”模式。小鹏汽车在发展初期也是如此,合作海马汽车代工,量产首款车型小鹏G3。

当然,代工厂模式的优势在于,没有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也可“借壳”实现产品量产,相较于传统造车来说,拥有“短、平、快”的运作效率,一边造车一边融资两不误。然而这种代工模式的劣势同样明显,首先在产品流通方面,当前适逢车市寒冬、补贴退坡的环境,造车新势力在年销120万辆的新能源市场中,占有率不足10%,多轮融资烧钱造车,小鹏汽车与蔚来汽车等一众新势力表示,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所以代工厂模式的“短期成本低”的优势表现不足。

相反,小鹏汽车要支付一定的代工费用,每款车的利润需要为代工厂分红,重要的是品牌独立性方面,每一台小鹏G3的尾标均有“海马汽车”的标识,所以经常看到小鹏G3出厂之后,不是进入直销模式,因为中间还有一道抠车标的工序。此外,在产品生产把控上基本由代工厂掌握,相当于企业与产品生产环节之间隔了一个代工厂,所以对生产链并不能完全掌握,同时也不能完全掌握生产成本。另外,产品质量方面需要代工厂把控,虽然车市中不多见小鹏汽车的质量问题,但笔者认为这也有隐患存在的,当质量问题出现时,车市首先是品牌问责,其次是代工厂,那么影响品牌形象,谁来弥补呢?

实现自主生产,成本与生产链双把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据悉,3月小鹏汽车收购的广州福迪,拥有年产值30万辆车身与首期5万辆整车生产线,对于2019年年销1.66万辆的小鹏G3,具有很大的产能潜力。此外,小鹏的肇庆工厂总投资达到100亿元,年产能可达到10万辆,这里将诞生小鹏的首款轿车小鹏P7,就当前的市场环境与小鹏汽车销量,实现自主供应绰绰有余。

除了把控生产,自主生产的功效还衍生在资本领域。众所周知,造车新势力一手托着造车,一手托着融资,据PitchBook的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共计获得2亿美金的新融资,小鹏汽车获得生产资质后有利于提升估值,为今后的融资增加更多筹码。

还需要海马代工?

结合小鹏汽车当前产品销量看,小鹏的生产工厂以及未来的产能供应有相当大的余地,那么还需要海马汽车来代工吗?此前小鹏汽车收购广州弗迪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小鹏汽车自产后并不需要海马代工,那将造成自身的产能闲置,将付出很大的成本,所以小鹏汽车放弃海马代工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明,小鹏汽车收购广州弗迪之前就告知海马汽车,两者是很好的合作关系,小鹏G3仍将在郑州海马小鹏智能工厂量产。

实际上,小鹏汽车在2017年9月与海马汽车达成的合作协议显示,小鹏G3在海马小鹏智能工厂生产,协议期限仅为4年,到2021年12月31日为止,可看出小鹏G3继续在海马代工厂生产也是履行合约的一种表现。当初小鹏汽车为实现量产落地,采用代工厂模式,如今自建工厂并获得了相关资质,如果双方的协议到期,不排除小鹏汽车会放弃海马代工的结果。

END

车舆传媒——行业领先的媒体矩阵:[车舆]聚焦行业、洞察车市[新能源观察]市场分析、专为新能源而生[Miss car]用车选车、有趣有料的汽车脱口秀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