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進:這首詩簡潔明瞭,象“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臣也安眠送餘日”等詩句明白如話,可見此時作者功力已經達到高峯,開始進入返樸歸真的境界了。這六句用環境中悽慘的物象,暗寓時事的艱危,不平的江濤,淒厲的北風,都是比喻,湖南在當時還算是後方,已經如此蕭條冷落,那麼前方一帶的景況,其悽慘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萬里北風吹客倒。

洞庭葉稀秋聲歇,黃帝樂罷川杲杲。

君山偃蹇橫歲暮,天映湖南白如掃。

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

揚州雲氣鬱不動,白首頻回費私禱。

後勝誤齊已莫追,范蠡圖越當若爲。

皇天豈無悔禍意,君子慎惜經綸時。

願聞羣公張王室,臣也安眠送餘日。

註釋

居夷:《論語》;“子欲居九夷。”爲“居夷”一語所本。

承平:相承平安,指較持久的國家安定。

夷:本爲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這裏用作對湖南一帶少數民族地區的泛稱。

中原:狹義的中原指河南省一帶,作者的家鄉在此。

巴陵:古嶽州,今湖南嶽陽。

“黃帝樂罷”句:傳說黃帝曾於洞庭之野奏成池之樂(見《莊子·天運》)。杲(gǎo)杲,日出之光。

君山:在洞庭湖中。

偃蹇(yǎn jiǎn):高聳突兀貌。

白如掃:嚴冬植物凋零後,郊野空蕩蕩的景色。

多違:指事情發展與願望相違背。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帝王所在的天空上有祥瑞之氣。《漢書.漢高帝紀》:“季(指劉邦)所居,上常有云氣。”這裏借指宋高宗趙構在揚州避難的事。建炎元年(1127)冬,高宗到揚州。至建炎三年二月,金兵攻陷揚州,高宗又逃到杭州。

鬱不動:雲氣閉結不通,比喻皇帝有難,指高宗受金兵追趕。

白首:作者自稱,因思君優國而頭白。

私禱:暗中爲宋高宗祈福。

後勝:人名,戰國時齊人,相齊王建,後接受秦國賄賂,出賣齊國,使齊不修攻戰之備,且勸齊王建朝秦,齊王建受其騙入關,困於途中松柏之間,餓而死。(見《戰國策·齊策》)這裏借指北宋奸臣誤國。

莫追:不可補救。

范蠡(lǐ):春秋時越國謀臣,越國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越王勾踐棲於會稽,范蠡輔佐勾踐生聚養息,使越國軍力強大,一舉滅吳,終報會稽之恥。(見《國語.越語上》)

經綸: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統稱經綸。引申爲籌劃治理國家大事。《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孔穎達疏:“經謂經緯,綸謂綱綸。”

張王室:削弱臣下,以壯大王室力量。

安眠:比喻坦然輕鬆的生活。

餘年:猶晚年。

賞析

高宗建炎一年(1127)年,金兵掠嶽州(治所在今湖南嶽陽)。高宗建炎二年(1128)十月,金兵攻青州,揚州形勢危急。湘湖一帶也連年禍亂。適時,作者避亂湖南,作了這首七言古詩。

開頭兩句“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是一篇的主題。表示遭逢兵禍以來,由於國破家亡,自己逃難在外的慘痛的教訓,才意識到承平的歡樂。人們往往在承平的時候,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一旦遭逢禍亂,親眼看到國家殘破,人民被屠殺,城市被摧毀,千家萬戶在腥風血雨中流離失所的情況,才深切的感到承平的可貴,感到逃難到邊遠的地方,即使倖免於難,那裏抵得上安居中原的好!作者在兩年當中,由河南而避地襄漢,而轉徙湖湘間,北望神州,胡騎遍野,江南一帶也岌岌可危。所以在驚魂甫定之餘,寫下來這樣沉痛的句子。

第二段是“巴陵十月江不平”以下六句。寫自己在湖南——即“居夷”的具體情況。十月的巴陵,湘江上面有洶湧不平的浪濤。強勁的北風,從萬里吹來,幾乎把徵人吹倒。洞庭湖邊,殘留着的落葉稀少了,秋聲也已經銷歇了。從前黃帝在這兒演奏的咸池之樂,現在再也聽不到了。川原上還留有杲杲之光,算是對這位祖先的留念吧。君山在歲暮天寒的時候,還依舊矗立在湖裏,天空映照下的湖南,就像掃過似的一片慘白。這就是現今湖南的景象。這六句用環境中悽慘的物象,暗寓時事的艱危,不平的江濤,淒厲的北風,都是比喻,湖南在當時還算是後方,已經如此蕭條冷落,那麼前方一帶的景況,其悽慘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着作者以“人世多違壯士悲”一下四句,表達自己雖然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但憂時的激情,仍處熾熱之中。前兩句感嘆人世多違,國家多難,固已使壯士興悲;而干戈未定,金人的氣焰方盛更使書生有國仇未報,年華易逝之恨。後兩句對金人增兵南攻,深心憂慮,雲氣鬱然不動。也許金兵像風暴一樣,又將捲到那裏,不免在客中頻回白首,私衷祝禱朝廷安然越險。這四句深蘊愛國的熱情,顯示作者雖然在顛沛流離之中,還在時刻爲國家的前途擔憂。

接着以“後勝誤齊已莫追”等四句,希望朝廷能吸取過去奸臣誤國的教訓,不要再出現張邦昌一類的國賊。過去災禍的造成,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戰備不修,奸臣通敵。就像戰國時期齊國相後勝的貽誤齊國一樣。現在是往事難追,不堪回首了。然而像過去越國范蠡、文種那樣圖謀復興國家的忠義之士,如李綱、趙鼎、韓世忠、岳飛等人卻依然存在,應當怎樣戮力同心,生聚教訓來報效國家呢?這是應該盡心策劃的。皇天難道沒有這個悔禍的意思,有志圖謀恢復的忠義之士,正當掌握時機,慎惜自己,爲朝廷施展經綸世事的才能啊!這幾句表達了對國事深切的願望。

最後兩句:“願聞羣公張王室,臣也安眠送餘日。”進一步傾吐自己的赤忱,表示倘能聽到諸公張大國威,匡扶王室的勳業,驅逐金兵、恢復中原、還於舊京的喜訊,自己即便是老死在蓬門之下,送過這憂患餘生,也心甘情願啊!

全詩語重心長,激於愛國之情,起筆就啓示人們一旦國家危亡,人們也就沒有幸福可言。作者的體會是從血與火的慘痛教訓中得來的。中間以十句揭示憂心如搗的情懷。“天映湖南白如掃”,是化用唐代詩人高適“胡天白如掃”詩句,把危險的境界,形象的展示在人們面前。說明只有懲前毖後、發憤圖強,才能越過風險。作者認爲國事仍有可爲,因而用“後勝誤齊”和“范蠡圖越”兩個對比鮮明的事例,激勵南渡君臣要臥薪嚐膽,上下一心,慎惜時機,力圖興復,那麼皇天悔禍之時,山河重光之日,定可到來。結句更使此意深化,表明書生耿耿此心,雖有報國之志,但張大王室,在目前仍然有盼於袞袞諸公。所謂身在草莽,而心存魏闕,正是作《居夷行》的本意。

丁進:這首詩簡潔明瞭,象“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臣也安眠送餘日”等詩句明白如話,可見此時作者功力已經達到高峯,開始進入返樸歸真的境界了。(《唐宋詩鑑賞全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