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互聯網金融穿透式監管越發深入,監管加大了排雷力度、網貸平臺備案前風險集中爆發。網貸投資人也陷入恐慌:自己所投的平臺究竟是否靠譜呢?

不可否認的是,“涉嫌非法集資”,P2P網貸備案大限將至,曾”深藏不漏”、“暗藏功與名”的劣質平臺也逐步被撕去僞善的外衣,露出吸血的獠牙——錢寶網CEO張小雷設計龐氏騙局,借新還舊,未兌付集資者本金約300億、4月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雲投案自首,旗下三家網貸平臺累計未還款餘額近30億……

1 風險暴露還是無辜躺槍?

5月18日,榮成市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銀谷、恆昌、捷越聯合等8家P2P網貸平臺向市民發出風險提示,告知投資人這些平臺涉嫌違規從事相關金融業務。據一視財經向相關監管機構瞭解,以上網貸平臺未向榮成市金融局提交平臺合規整改資料,因此爲防範風險,榮成市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才向相關市民做出風險提示。

一視財經與捷越聯合溝通得知,“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每月向所在地北京市東城區金融辦以及北京市金融辦報送業務數據與整改資料,目前整改進程穩步進行,由於疏忽,沒有向分公司所在地的監管部門呈送整改資料”,捷越聯合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會加強與地區金融監管機構的溝通。

而威海金融局對各大論壇流傳的“關於捷越聯合及其分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的照片,表示毫不知情。爲謹慎起見,威海市金融局對捷越聯合的合規性進行排查,經排查結果判定:未發現捷越聯合存在非法集資行爲、沒有預期未兌付的情況。

備案前夕,樹大招風,大家都不想太引人注目,低調、內斂、等待備案落地纔是正道, P2P網貸平臺在推廣等方面都相對保守,而這樣的謹言慎行也成爲對手惡意競爭的手法。與以前行業快速增長不同,目前網貸行業逐漸成熟,二八效應越發明顯,互聯網金融已從誘人的藍海走向慘烈競爭的紅海市場—強者恆強,弱者逐步消亡。

行業競爭激烈,在監管備案完成前,利用監管機構的謹慎與投資人的恐慌,製造輿論就成爲打擊競爭對手的有效手段。“P2P網貸行業人心不定,很可能是競爭對手製造輿論,來打擊同行業”,分析師Z先生對一視財經表示,存在競爭對手惡意造謠詆譭的可能。

2 多維度識破網貸平臺風險

其實P2P頻頻暴雷,網貸備案的黎明前,監管機構大力排查,不光觸碰P2P平臺高度敏感的神經線,而且也踩捻着投資大衆脆弱的小心臟。

收益必然伴隨風險,P2P網貸投資同樣如此,“網貸的風險主要分爲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金融行業分析師Z先生表示,信用風險主要爲平臺的風控系統能否識別、管控借款人的資產狀況,道德風險是指P2P網貸平臺是否爲了圈錢跑路。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專業與否,除了眼盯收益,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夠識別魚龍混雜的P2P網貸平臺。

信用風險的識別在於平臺的風控系統,由於服務單筆借款額度小、人員分散的長尾用戶,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普遍採用大數據風控技術,通過收集用戶的互聯網等行爲數據,從而判斷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而影響大數據精準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原材料,真實完整的數據能夠刻畫出借款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二是模型算法,將數據輸入模型算法,從模型中尋找出與用戶還款能力相關聯的數據維度,進行風險定價。

投資人選擇理財平臺時,一定要看P2P網貸平臺將會採集借款人哪些數據維度?平臺又是如何獲取這些數據?同時也要看平臺的風控模型使用時間長短、風控建模團隊的資歷和合作夥伴。作爲投資人,一定要對平臺的風控水平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信用風險,對於投資人危害最大的是平臺的道德風險,平臺本身是不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是不是爲了卷錢跑路。目前國內多數P2P平臺都已經上線資金存管,將投資人的資金由銀行直接打款到借款人賬戶,在資金的流動中,P2P網貸平臺不接觸資金,因此形成不了資金池,在操作方式上,直接杜絕了P2P網貸平臺挪用用戶資金。

互聯網金融借款金額小而分散,且沒有統一的登記結算公司可以查相應數據,無法對所有P2P標的的真實性做校驗和保證。部分心術不正的P2P平臺會製造假標的,因此一些P2P公司升級,上線資金託管,委託銀行管理,銀行除了按照指令做資金劃轉和保證資金正常流轉外,還需要監督資金的來源和去向。

投資無小事,除了要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分散化投資:一些放在銀行儲蓄、一些買股票、一些買基金、一些買P2P,投資人更要看,我所要放雞蛋的東西,他究竟是不是一個能放東西的籃子?編輯/甄墨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