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祖蒙恬與筆娘娘造筆傳奇

《史記一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 (前210) 十月癸丑,始皇帝巡視全國,命蒙恬爲“通道”。行至云溪望祀虞舜於九疑崇山,浮江下,觀籍河,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對琅邪。”這裏的“吳”,就是當今湖州。蒙恬曾經來過湖州,善璉就有了蒙恬和卜香蓮的美麗傳說。

在善璉,祖祖輩輩流傳着蒙恬避難於善璉永欣寺偶居,期間適逢民女卜香蓮失足落水,蒙恬英雄救美,從此兩人結下秦晉之好。在善璉期間,蒙恬和香蓮潛心試製毛筆。採用“以竹爲管、納毛以腔”、 “兔毛爲柱、羊毛爲披”的改良製法,終成獨特工藝。《歸安雜錄》 載:“蒙納 夫人,隨徵塞上。卜夫人,名香蓮,賢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筆,書於帛,仕尉皆頌其才。 後蒙恬遇難,夫人攜幼子穎,由門卜遷,沈且伴歸故里隱居,授鄉民以制筆三技。從此,善璉人便世代從事制筆業。漢武帝時通封蒙恬,立祠以祭,稱其地爲蒙溪。至今,凡善璉筆工,均尊稱蒙恬爲筆祖, 卜香蓮爲“筆娘娘”

合靈心 傳 說

相傳,蒙恬去世後,香蓮悲痛萬分,攜子蒙穎故里隱居。爲了紀念蒙恬,筆工們紛紛捐款,在永欣寺旁建了一個祠堂,取名“蒙公祠”。祠內還照蒙恬的體型相貌,塑造了一尊“蒙恬像”。完工那天,全村老小都來參加“合靈心”儀式。 所謂“合靈心”,就是把塑像頭裝在塑像身體上的過程。然而,在“合靈心”時,頭像和身體怎麼也合不準。這時,香蓮因悲傷過度,突然倒地。當人們扶起她時,香蓮已經嚥氣了。說來也怪,這時“合靈心”卻自動地合上了。人們知道,蒙恬和香蓮是恩愛夫妻,他們生死相隨。後來,筆工把香蓮的像,塑在蒙恬的旁邊,尊稱“蒙恬夫人”、 “筆娘娘”。人們還懷着美好的願望,在蒙恬和卜香蓮身旁,塑造了兩個孩子,取名“停停”、“ 搭搭”。意在告誡筆工,制筆的時候心要靜、工要細、藝要精,需要“停停、搭搭” 不能操之過急。因爲蒙恬是秦代武將,筆工又打製了一批銀質兵器,放置在祠內。

每年的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筆工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俗稱“蒙恬會”。這一傳統的文化現象一直延續至今,並逐步以民間行爲轉變爲政府行爲,變廟會爲湖筆文化藝術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