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吕雉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将刘邦心心念念的"商山四皓"请来为太子刘盈助阵,刘邦看到后也打消了这个想法,甚至在以后也没有提起这件事,这件事情是吕雉心理发生变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时期,面对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她不得不以强硬的手段捍卫自己和儿子的地位,也正是这个时候,戚夫人的悲剧基本已是定局。吕雉在古今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女性,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她争权夺利,行尽荒唐之事,搞的汉廷"乌烟瘴气",也有人觉得她为一介女流,虽然手段强悍,但是能协助刘邦稳定汉初政权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功不可没,狠辣的同时也不失可爱。

前言
吕雉在古今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女性,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她争权夺利,行尽荒唐之事,搞的汉廷"乌烟瘴气",也有人觉得她为一介女流,虽然手段强悍,但是能协助刘邦稳定汉初政权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功不可没,狠辣的同时也不失可爱。
纵观古代历史,在朝堂上坐稳,真正掌握政权的女性寥寥无几,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只有吕雉、武则天、慈禧太后了,吕雉要更早与这两位,她曾经整整7年垂帘听政,在惠帝过世之后,她就正式把持着朝政,虽然明面上并没有皇帝的名义,但是实际上,她做的事已经是天子可以掌控的范围了。

所以,后世的司马迁在编著《史记》的过程中就单独为她作了一个传。
《史记·吕太后本纪》: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短短25个字,就是司马迁对吕雉政绩的极大肯定,在这本传记中,司马迁记录的不仅仅局限于吕雉的生平,更是刻画了她一路风雨走来的心理历程。
可见吕雉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的强势,而是外界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对生存的渴望的刺激下一步一步走上这个道路的。
纵观她的一生也仅仅就扮演了两个角色(至于其他角色母亲、妻子啊等暂时先不做论述)而已,第一个是女人,作为女性的角色来说,她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女人,第二个就是政治家,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出击,俨然一个"古代版女权",这两个角色交织在一起,让她变得极为复杂、生动、具有争议性。

吕雉,字娥姁,家境还算殷实,她的父亲原本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为了躲避仇敌举家迁移至沛县,因为吕公和沛县县长关系不错,当地的一些官员在吕公乔迁之喜的时候纷纷献礼,以表庆贺。
这时候的刘邦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自己作为一个小亭长,但是他并不觉得此地的官员有什么太过出众的地方,他在酒宴上蹭吃蹭喝的时候被吕公发现,当即决定请他出去,没想到见到看清刘邦之后大惊失色,认为他日后肯定是非凡人物,说着就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做妻子
当时的吕家也算是个富贵人家(跟普通百姓比起来),而且吕雉相貌姣好,连沛县县令都几次三番的想求娶做儿媳。而刘邦呢,声名狼藉,整天游手好闲饮酒作乐,并且还有一个未婚子刘肥,自己还比吕雉大了15岁,说实话,即便是按照现在的眼光看来,也实在算不上什么良配。吕公的想法一出,当时在场的人就更想不通了,不知道吕公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尤其是吕夫人,她是最想不通、最郁闷、也是最难受的那个,不管吕夫人如何埋怨吕公,他就是铁了心要把女儿嫁过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然自己的父亲将自己许配给了刘邦,吕雉自当遵从,她自嫁过去之后,就专心地沉浸在自己妻子的这个角色里,即便刘邦因为公务三天两头不回家,还整天饮酒作乐,但贤惠的吕雉依旧没有任何怨言,相夫教子,孝顺父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一家人的生活还算温馨。
《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
好景不长,刘邦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喝酒误事,放走犯人,因此他也开始了逃亡之旅,吕雉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要给自己落草为寇的丈夫送去保暖的衣物和吃食。
在刘邦起义杀死县令亡命天涯的时候,俨然忘记了家中那个贤惠的妻子,连累吕雉被捕受尽折磨,最后还是刘邦的好友任敖将她救了出来。刚出狼窝又入虎穴
在刘邦做出一番成绩成为了汉王,想起了自己家乡的妻儿老小,就准备接他们过来,在公元前205年的时候,汉军吃了败仗,吕雉一干人等皆成为了项羽的威胁刘邦的资本,"烹太公"、"分一杯羹"就是此时发生的事情。

《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刚出狼窝又入虎穴,再一次站到了死亡线上的吕雉怕吗?她自然是怕的,但是怕是没有用的,反而使得她更加坚强,她收起了自己的怯懦,将骨子里的刚强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造就了一个胆识过人、不甘屈服的吕后,为她之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3年9月的时候,楚汉议和,吕雉结束了囚徒生涯,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丈夫刘邦的身边。"糟糠之妻"撞上千娇百媚的"解语花"
她觉得自己终于不用再受颠沛流离之苦,继续过着那贫苦的日子,但是生活仿佛又跟她开了个玩笑,刘邦的身边多了一个女人——戚夫人,她能歌善舞明艳异常,十分受宠爱。

而吕雉呢,常年的劳作再加上囚徒生涯,美貌早已大打折扣,远不如年轻娇艳的戚夫人。这时候吕雉的心中有怨吗?我猜是有的,自己劳作半身,勤勤恳恳侍奉老人,养育孩子,却也几度饱尝牢狱之灾,而另一个女人凭着美貌就轻松的夺得了夫君的宠爱,她怎么能不怨?但是她更多的是自卑和嫉妒,皆是源于戚夫人的美貌和刘邦的专宠。幕后转台前,政治家本色初现
在刘邦登基称帝后,吕雉也一跃成为了尊贵的皇后,自卑的心痛通过高位得到了补偿,也开始释放自己的政治才华。而自己的儿子刘盈也被立为了太子,只要安安稳稳的等待王位更替就行了。但是这时候的戚夫人十分的不满意,仗着自己颇受宠爱,给刘邦吹耳边风,各种撒娇哭闹要求废长立幼,把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
天长日久,刘邦也被她说动,废长立幼的心思越发明显,经常念叨着"盈不类我,如意类我!",不仅这样想,还把这件事付出行动,他还召集大臣们商量重立太子这件事。

巨大的危机下,吕雉的心中警铃大作,她知道自己这辈子已经争不过戚夫人,但是怎么也要为自己的儿子争得一个好前途,在她得知朝中的大臣周昌等人都坚决反对刘邦的这个想法,吕雉心中感念大臣们的仗义执言,以跪礼答谢他们。
《汉书》:帝欲废太子,召议,周昌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后闻之,以跪礼谢。
后来,吕雉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将刘邦心心念念的"商山四皓"请来为太子刘盈助阵,刘邦看到后也打消了这个想法,甚至在以后也没有提起这件事,这件事情是吕雉心理发生变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时期面对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她不得不以强硬的手段捍卫自己和儿子的地位,也正是这个时候,戚夫人的悲剧基本已是定局。一家独大,手刃仇敌
刘邦去世,刘盈登基,她成为身份更加显赫的太后,权利至高无上,之前的那种自卑、嫉妒、屈辱、怨恨、拧巴的的心理肆意释放,个性更加极端。但是吕雉也算得上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但是手段太过狠毒),刘邦宠爱的妃子、和她有恩怨的受到了打压或者"供养"宫中,对她没有威胁的,例如薄姬就让她随着儿子去封地了。
至于有恩怨、仇恨还不小的戚夫人,吕雉最开始并没有想要她的命,她将戚夫人囚禁,穿囚服,剃光头羞辱她,然后让她去舂米干粗活,而戚夫人还不知收敛,还一边做活一边唱《戚夫人歌》,日日悲歌,盼望着有天能传到刘如意的耳朵里,让他来救自己。这首歌没唤来刘如意,却把吕雉的伤心事重新勾起来了。

吕雉先是把刘如意骗进长安暗中加害(刘盈虽然处处保护,同寝同食,但是总有照顾不到的时候),断了戚夫人的念想,之后就用十分狠辣的手段对付戚夫人。随后,吕雉看着自己的"杰作"十分满意,还带着刘盈来"参观",刘盈本就生性温厚,看到后大惊失色,泪流满面。
他想象不出那个明眸善睐、能歌善舞的明艳女子为何成了这般模样,更想不通自己的母亲为何做出这样的事,他喃喃道:这哪里是人做的事情?母后既如此狠毒,这天下我怎么敢治理?七年后,抑郁而终。

期间,吕雉还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刘盈,这件事也是吕雉的一大黑点,的确是荒唐至极。但是吕雉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新朝堂并不平稳,危机四伏,为了防止外戚专政,巩固自己和刘盈的地位,只好把自己能掌控的11岁的张嫣嫁给刘盈。
说白了,张嫣也好,刘盈也罢,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至于吕雉,不过也是从棋子变成下棋的人,角色转换、权利反转间,她是否有过懊悔、不甘和愧疚,这谁都不得而知。评价
在吕雉的一生中,她的成长轨迹是可以预见的,心理的形成和变化都深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在刘邦去世之前,她一直非常谦卑和克制,从奉养老人勤俭持家,到教育孩子手握大权,正是因为众多的外在刺激下才导致了她不安全感,因此不断地追求现实的权利和精神肉体上的绝对统治,她对戚夫人如此狠毒纯粹是出于个人心理报复发泄可见这个怨恨积攒已久,早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积累下了,她的扭曲的心理已经成为必然结果。
但是,不能从她扭曲的心里就一味的否定她的功绩,早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7个异姓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刘邦称帝后这些异姓王就严重了危害刘氏基业的稳定,为了维持统治,吕雉能够积极的帮助刘邦解决错综复杂的朝廷问题,难能可贵,刘邦也感叹吕雉的才华,对她的政治才能赞不绝口,这是千娇百媚的戚夫人所做不到的。
因此,他们不像是一对"真正的夫妻",更像是一对政治伙伴,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吕雉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并且在刘邦去世后,掌握实权长达16年在朝期间,她继续沿袭刘邦休生养息的政策,恢复元气,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的政权,并且在经济、思想、文化和法治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以后的文景之治定下了初步框架。
同时,她是一个身处宫廷中的女性,在宫廷斗争中所使用的手段也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对戚夫人母子的残忍作为她残暴的证据实在是有失偏驳,她在掌握实权之后,对功臣们非常的优待,统治期间朝堂上的政治气氛非常的融洽,体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健康向上的,人民相对安居乐业,可见吕雉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帝王之才,用形容武则天的那句话"乱上而未乱下"形容吕雉同样也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