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常見中醫把脈情景:醫生手指往患者手腕上一搭,即刻屏息凝神,不消片刻就開方了。小編每次看到這種場景心中都有千萬頭草泥馬飛馳而過:“你到底把出來個啥?你是咋把出來的?統統略過一個字不說是鬧哪樣啊親!”還好,小編有幸結識了優酷中醫節目《小道經方》的主講人,己安先生“先生,您給我講講把脈唄”!

把脈究竟是怎麼回事?

把脈又稱爲切脈,是中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瞭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爲脈搏的形象。

把脈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後等,都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

由於脈爲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把脈作爲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

把脈究竟把哪兒

臨牀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

《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牀很少運用,故不介紹。

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

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爲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

二是脾胃爲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究竟如何把脈

1、把脈運用指腹的力量,而非指尖。這也是大家在圖片或者電視節目中常見到的錯誤。

如下:

2、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手腕拇指側骨節凸出處)動脈處,稱爲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把脈究竟反應哪兒的問題

1、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爲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橈骨莖突爲標記,其內側部爲關,關前爲寸,關後爲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2、臟腑在寸關尺上的分佈,文獻記載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現在臨牀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並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幷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有哪些脈象呢?

《內經·素問》對脈的記載共二十餘種:即大、小、滑、澀、浮、沉、遲、數、緊、急、緩、弦、長、弱、細、虛、實、代、短等包括後代補充,大約爲二十八種,想要全部掌握,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的。那麼最重要的是哪幾種呢?浮、沉、遲、數(shuo四聲)即基本掌握位置和速度。

各脈分別描述如下:

浮脈: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沉脈: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爲平。

遲脈: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裏,消陰須益火之原。

數脈: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裏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把脈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時常見患者爲考驗醫生水平,一言不發只讓把脈以斷醫生水平。當代脈神許躍遠把脈技術高超,能精準的把出患者體內是否有結石、肌瘤等,並可判斷大小,然而其治療水平卻一般。

在大家紛紛以把脈水平來判斷醫術水平的時代,殊不知,“望而知之謂之神”若能一望而知其病,何須再把脈以判斷身體?《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不可不察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