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三苗部落的玉器文化,

並影響到三星堆

驀的世界

歷史愛好者

石家河文化的前世今生

長江中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大概從油子嶺文化開始的,石家河地區的譚家嶺城址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聚落。從油子嶺文化到屈家嶺文化再到石家河文化這三個時期,文化上近似,一脈相承。而後石家河文化,整體文化發生較大的改變,明顯區別於石家河文化,存在文化譜系上的斷裂與重大改變。

石家河文化的地理位置

在《戰國策·魏策二》中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爲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傳說三苗族羣以稻作爲基礎,以天門石家河地區爲中心,建立了“三苗酋邦”。在4000年左右,華夏集團向南進攻,石家河文化族羣不得已進行遷徙或融合。龍山文化通過漢水流域大量滲入江漢地區,該地區融入龍山文化後,可能就形成了後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遺址地理圖

石家河古城遺址羣

由於稻作農業的快速推廣,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數量增多,貧富差距變大,手工業興起,社會專業程度分化,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長江中游出現一批史前古城。其中,石家河古城址始建於屈家嶺文化時期,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它是屈家嶺文化時期全國最大的城址,同時期的仰韶文化晚期鄭州西山古城面積才僅3萬平方米,規模相差懸殊。

石家河古城遺址

石家河遺址羣位於湖北天門市石河鎮土城村和盧嶺村,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山前地帶。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目前是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羣。該聚落羣以石家河城址爲核心,由40多個遺址組成。

石家河城址

從地理位置來看,石家河遺址居於各文化板塊的中間。北方方向,屈家嶺文化與仰韶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相互交流更加頻繁。在東部,石家河文化與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也有密切交流。對西部,明顯在器物特徵方面也影響了三星堆文化。在這些交流中,三苗酋邦對鄰邦的農業生產技術、手工業製作如治玉、製陶技術、社會制度等方面都有所吸取。

文化間的相互影響

而由於石家河地區早期氣候暖溼,石家河古城在抵禦洪水和防禦外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石家河文化的中晚期,區域降水減少,水位下降,河湖變幹,古城防禦洪水的功能消失,這是導致石家河古城廢棄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家河古城照片

石家河文化早期非常流行的紅陶杯、大口圈足杯、腰鼓形罐、漏頭狀擂鉢、刻劃圖形的粗陶缸、小型陶塑等十餘種器物,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突然消失,卻新出許多在本地沒有的凸弦紋豆、大圈足盤、小口高領甕、玉質飾品等,並開始流行甕棺葬式和大面積甕棺墓地,這可能與龍山文化的侵入有關。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

石家河遺址羣海拔高度約在30—40米等高線之間,局部地點超過40米,地形從西北高,東南低。當地人習慣把高處稱爲“山、嶺”。在三房灣和鄧家灣兩塊臺地之間,有一狹長而直的土嶺橫亙在兩個臺地之間的低衝上,這條土嶺在三房灣臺地的西南角向東九十度轉折,圍在臺地西南兩側邊緣,土嶺明顯高於內側臺地檯面。土嶺外側挖掘寬大的壕溝,這樣就把原本相連的鄧家灣與嚴家山、三房灣與石板衝分割開來。

石家河遺址羣

石家河遺址羣衛星圖

譚家嶺

譚家嶺古城城垣由較純淨黃土堆築而成,城垣頂寬約10、厚約1.5米,環壕寬約30、深達9米,城垣呈不規則圓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譚家嶺臺地位於三房灣正北呈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條形。北與鄧家灣臺地相連,東面延伸到黃金嶺與土城之間。

譚家嶺實景

譚家嶺遺址北部城垣被屈家嶺早期文化層與墓葬疊壓打破,屈家嶺文化晚期,其城壕功能被廢棄,結合在譚家嶺遺址發現大量油子嶺文化晚期遺存,推測譚家嶺城址始建年代在油子嶺文化晚期。

譚家嶺遺址東部區域聚落的格局有較大的變化:屈家嶺文化早期,其西北部爲墓地;石家河文化時期,建立了大型建築,成爲居民的活動場所;後石家河文化時期則是甕棺墓地。

譚家嶺古城壕溝與城垣

印信臺遺址

印信臺遺址位於石家河城址西城壕的西側,爲相對獨立的方形臺地,因臺地形狀似印章而得名。臺地頂部南北長約110米,東西寬約130米,頂部面積約14300平方米,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臺基之間填埋了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厚胎紅陶缸、紅陶杯等廢棄品、少量人骨殘骸以及相互套接的套缸堆積等特點分析,推測這裏是多次進行祭祀活動的特殊場所。

印信臺實景

套缸堆積

印信臺遺蹟

三房灣遺址

三房灣遺址的陶窯、黃土堆積、黃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遺蹟多與製陶活動有關,結合出土的數以萬計的紅陶杯殘件,這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以燒製紅陶杯爲主的專業窯場。

三房灣遺蹟

嚴家山遺址

嚴家山遺址的牆體堆積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層疊壓,其年代不晚於石家河文化晚期。第五層出土了石塊堆積屬極易破碎的灰白色白雲岩,且部分石塊可見敲打、磨平、鑽孔等痕跡觀察,推測這裏可能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製作石器的小型加工場所。從第二層的甕棺的密集分佈情況看,這裏又屬於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甕棺葬墓地。

嚴家山遺蹟

其他主要地區

鄧家灣臺地文化層屬於屈家嶺文化中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主要的遺蹟有土坑墓60座, 甕棺葬12座, 證明這裏曾是一處規模不小的平民墓地,其他還有數量較多的灰坑,和相互套接的陶筒形器和陶缸等遺蹟現象。

鄧家灣遺址出土

陶象

蓄樹嶺與楊家灣的文化堆積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局部稍有不同。蓄樹嶺頂面北部和南部較高,其間稍低,在這裏採集到一些生活陶器和石器,以及大片連續的紅燒土堆積,推測這裏有一些建築物,或許是民居聚落。

房屋遺址

土城形狀略似鞋底,南北長約510米,東西最寬處約280米,採集到大多是西周中晚期的,陶片中最晚有西周陶鬲,基本可以認爲土城是西周或西周以後建造的。

石家河玉器

石家河玉器製造技術遠高於紅山、凌家灘、良渚等其他玉器文化,器型很小、刻得很細,普遍採用陽起減地技法以及彎曲線條細陰刻技法,紅山、凌家灘文化玉器所用的技術不可能達到這種效果。

石家河玉人

石家河玉器的眼形強調眼瞳,外眼角上揚,內角彎一小鉤。不僅影響後來之商文明中的饕餮神目造型,也影響到三星堆面像的神目形狀。

石家河與三星堆和商朝玉器的眼形

三星堆青銅人

商朝青銅器的眼形

石家河玉器

玉鳳

玉龍

玉面人

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人和動物的形象與神力有關, 人們通過擁有、佩帶此類玉器而得以發揮它們的神力, 從而得到它們的庇護。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石家河玉神人,像是正在祭祀的祭司,被視爲玉器館的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

《石家河遺址羣調查報告 》

《湖北天門市石家河遺址2014~2016年的勘探與發掘》

《從石家河玉質禮器看殷商玉器淵源》

《石家河遺址譚家嶺新發現玉器鑑賞》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驀的世界公號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