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紗襌衣通身重量僅49克,薄如蟬翼,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也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蛋殼黑陶杯也是我國古代製陶藝術的巔峯之作,被考古界譽爲“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現今不論陶藝人的技術有多精湛,也無法複製出了一個與“蛋殼陶”一模一樣的陶杯。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隗寶,而迄今爲止現世的大多數文物基本都進行過修復工作,但也有部分文物,就算是現代科技都無法還原,我國存世的三件“國寶”,驚豔四方卻已失傳。


一:西漢直裾素紗襌(dān)衣

1972年,素紗襌衣從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當即就轟動了文物界。素紗襌衣除了衣領和袖口邊緣用織錦做裝飾外,整件衣服是以素紗爲面料,由精繅的蠶絲織造,以單經單緯絲交織的方孔平紋而成。

素紗襌衣通身重量僅49克,薄如蟬翼,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也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


我國的絲綢自絲綢之路開闢後走向世界,並在國際上享譽盛名,中國在古代也被西方國家稱之爲“絲國”,不過現代工業絲綢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蠶絲產品。

秦漢時期,素紗是作爲夏服和襯衣的一種十分流行的衣料,也是最爲輕薄的織物,不過也因其獨特織造工藝,因此自古以來便是上層社會消夏名貴衣料。

素紗襌衣出土後,也有研究所進行過複製,但最出色的複製品也有49.5克,用時13年,其他方面更是不能比擬,因此素紗襌衣也成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絲品,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二: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屬於新石器時代陶器,出土于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其器形分三部分,上部分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部分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部分則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

“蛋殼陶”是後世對其的稱呼,因陶杯爲泥質黑陶,杯壁厚度均勻,如同蛋殼一般薄,最薄處僅爲0.2~0.3毫米,故而得名。蛋殼黑陶杯也是我國古代製陶藝術的巔峯之作,被考古界譽爲“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現今不論陶藝人的技術有多精湛,也無法複製出了一個與“蛋殼陶”一模一樣的陶杯。


三:西漢“見日之光”鏡

該面銅鏡形狀正圓,半徑3.7釐米,直徑7.4釐米,整體淨重約50克。雖然模樣看上去與一般銅鏡沒有什麼不同,但當陽光照到鏡面上,反射後投影到牆壁上,壁上的光斑中便會顯現出銅鏡背面的圖案和銘文,這也是“見日之光”鏡最奇特的地方,因此又稱“透光鏡”。

另外銅鏡背面花紋的外側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不過“見日之光”鏡傳到宋代時,其製造技藝便失傳了,此後再無人能創造出一件完全相同的銅鏡出來,該銅鏡現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其實我們去仔細研究古時留下來的稀世隗寶,都能從中看出它十分樸實的一面,貼近於最原始的一面,而這部分也正是現代技術最難復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