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著名商業街王府井南口,在東方廣場將近12米深的地下發現有史前人類遺蹟,現在這裏建有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古人類遺址的發現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經意間偶然遇到,一種是有目的地尋找。東方廣場古人類文化遺蹟的發現屬於後者。

記者透露遺址線索

對於古人類學者和考古工作者來說,尋找舊石器時代遺蹟只是尋常工作,對於愛好者來說,在山地尋找也不是稀罕事,但很少有人會想到在平原區,尤其是在北京這座現代化大城市的中心去尋找。

1996年,我選修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夏正楷老師的“第四紀研究”課程。一次,夏老師在課上講了河北陽原的泥河灣,那是永定河上游一處四面環山的盆地,多年來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遺蹟,年代可追溯到100多萬年前。我馬上想到了北京,這裏是三面環山的平原,是否也有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遺蹟呢?

北京東方廣場曾發現古人類遺址?甚至能與今天北京城產生聯繫

東方廣場古人類遺址考古現場

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歷史地理學者曾對當時流行的“洞穴時代”說法提出質疑,因爲很多舊石器時代遺蹟是在平原上發現的。當時蘇聯學者的研究也顯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在西伯利亞的人們可以進行上千公里的遷徙。那麼,北京小平原上那一時期也可能有人類活動,何況還發現了周口店遺址。

東方廣場地下發現古人類遺址的線索是報社記者荀永利先生透露的,他去建築工地採訪,得知施工時發現了疑似古人類遺址。我當年寫過一篇文章《我是怎樣發現王府井古人類遺蹟的》,刊發在《瞭望》1997年第4期,提到過這件事。東方廣場當時是個備受爭議的項目,設計一再修改,有關方面遲遲沒有批准,拖到1996年年底還沒有正式開工。這年12月中旬我去現場考察,恰好有一臺挖掘機在遺址位置上作業,平整場地,準備來年春天舉行奠基典禮。

發現可以是有準備的,但機遇卻是偶然的。東方廣場工地是當時北京管理最嚴格的工地之一,有保安守門,我恰巧遇到了好說話的保安,准許我進去。當時挖掘機的挖掘深度恰好到遺址上方約8釐米處,再深一點兒遺址就被毀了,再淺一點兒,以我攜帶的工具無法發掘到遺址。

當時我攜帶的是從日本帶回的小鋤,那是日本人考古常用的工具,它有一個較長的木柄,便於刨土。本來12月中旬已是天寒地凍,這樣的小鋤很難挖得動土了,但那年初冬恰好有點暖,土還沒有完全上凍。這些巧合集中在一起,奇蹟就發生了。

順着黑色抹痕挖出古人類遺蹟

東方廣場古人類遺蹟的發現是從地下約12米深處,施工坑壁底部一道淡淡的黑色抹痕開始的。那是挖掘機剷土時蹭出的印記,類似的黑色抹痕在城市工地中十分常見,因爲城市堆積地層中包含大量煤灰和碳化的有機質,鏟過就會壓出黑色抹痕。

可是這裏已接近地下12米,完全是黃褐色的自然沉積土層,黑色印痕從何而來呢?它要麼來自有機質的炭屑,要麼來自某些無機質礦物的富集。用小鋤把抹痕刮開,我發現在一條薄粉砂層中閃爍着黑色的炭屑。炭屑可能來自腐爛的植物,也可能來自被火燒過的植物;而火可能來自自然界,也可能來自人類的活動。

北京東方廣場曾發現古人類遺址?甚至能與今天北京城產生聯繫

東方廣場考古現場發現的炭屑

很快,在黑色印痕旁邊的同一地層中,我又發現了兩塊破碎的獸骨,其中一塊比較厚,可能是大型動物的骨頭。破碎骨塊的形成有三種可能:一是自然風化,二是肉食動物啃咬,三是人類活動造成。那時的人類食物得來不易,喫起來是要“敲骨吸髓”的,有時還會用骨頭製造工具。在史前人類遺址中,碎骨是常見遺物。

遵循這個思路再找下去,就在附近坑底的土塊下面翻出了炭坑遺蹟。不但有炭屑,有碎骨,還有燒骨和一些燧石的碎片。燧石硬度高,史前的人們用它來製作工具,製作工具時會留下許多碎屑。這些深埋地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燧石片、骨塊和炭屑聚集在一起,表明它是一處史前人類的遺蹟,於是我馬上報告市文物部門。

考古工作者來到現場後,認爲我找到的遺物雖屬於古人類遺蹟,但它們是被洪水從山裏衝下來的。因爲人們在談到舊石器時代時,首先想到的位置是山區,那裏被認爲更適合早期人類生活。然而這些東西比重不同,不可能被洪水衝了幾十裏還能聚在一起,我判斷它們就是本地原生的遺蹟。第一次報告沒有得到文物部門的認可,我又來到工地仔細考察,再次向文物部門報告,遺址終於得到發掘。

兩層遺址時隔千年

這個古人類遺址屬於什麼時代?剛發現時大家對地層深度還不很瞭解,保守地猜測它至少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因爲這種燧石的碎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都有,但最終確定需要依據地層的年代。

在請考古工作者去現場的同時,我也請北京大學研究第四紀地貌的徐海鵬老師一同到現場察看地層,她斷定地層應該是晚更新世晚期。我又找出北京飯店地層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發現它們大致屬於同一時期。也就是說,這些遺物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後來的考古證實了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存在。不但如此,考古中還發現遺址竟然有兩層,在已發現的遺址上方不到一米處的地層中,還有一箇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兩者時間相隔大約1000多年。可以想見,2萬多年前的人們頻繁在北京小平原上活動,他們追逐着食草類動物羣,在平原上狩獵,在河邊安營紮寨,升起處處篝火……

北京東方廣場曾發現古人類遺址?甚至能與今天北京城產生聯繫

考古現場發現的獸骨

當時在遺址南面有一條河流,這條河的走向是由北京飯店流向東南,穿過東方廣場西南角,轉到東方廣場南面。古人類遺址就在河流的北岸。這一地貌特徵在1000多年間沒有大的變化,兩撥人在相距1000多年的時間裏選擇了同一地點作爲季節性營地,他們在營地選址上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古人以山南水北爲陽,將其看作宜居之地,這樣的觀念應該是數萬年生活經驗的總結。

如果那時的人們頻繁在北京小平原活動,從距今2萬多年前到距今1萬多年前,會產生多少遺蹟?保守估計至少上萬處!它們中的大多數可能已被河水沖毀,但仍會有一些保留下來,將來人們或許還能有幸發現它們。

東方廣場古人類遺址是一個小遺址,人們在此居住的時間很短,無法與動輒數萬平方米、有着深厚堆積物的大遺址相比。但它也有自己的價值,它把一個人羣活動的瞬間記錄下來,便於考古研究者把握古人類活動的特徵。就像做試驗常要把樣品提純一樣,它的研究價值就在於“提純”,避免了不同時間段活動遺蹟的相互干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