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省心在網絡平臺買的二手車,不但沒省心,反而很鬧心。”張女士在某二手車網上交易平臺購得一輛大衆轎車後,一上車就發現雨刷和安全帶是壞的;隨後又發現車的右前輪、方向盤、進氣道等位置也有毛病;更讓她彆扭的是,這輛車竟可能是輛事故車。

去年8月,張女士打算購買一輛二手車,爲了放心和方便,她特意選擇了一家二手車網上交易平臺。平臺在訂單信息中承諾,“車輛交付前,由專業的檢測師進行315項深度檢測,若您檢測出車輛發生過重大事故損傷並提供權威認證,我們30天包退……”這些承諾就像一顆定心丸,最終讓張女士以11.63萬元購得一輛大衆高爾夫嘉旅。

提車當日,張女士一上車就發現,安全帶像根繩子一樣完全沒有彈力。剛把車開出交付中心,正趕上下雨,張女士試圖打開雨刷器,沒想到雨刷器竟是壞的。

爲了安全起見,張女士把車開到4S店檢修,檢修結果讓她大喫一驚:“不僅雨刷和安全帶有問題,這車右前半軸上還有個坑,維修人員說這是底盤撞擊導致的;車的右前輪又異響、進氣道螺絲斷了、方向盤是歪的,車門漆也是補過的。”這一系列問題讓張女士如鯁在喉。

張女找到二手車平臺,最終協商結果爲平臺補償張女士1100元,並負責修理車的部分毛病。“我當時覺得都是些小問題,也就同意了。”張女士說。

誰知這次維修過後,問題仍是不斷。

今天1月23日,張女士開着這輛車第一次上高速,“剛開出二十多公里,胎壓就報警了,我趕緊下高速,在最近的修理廠換了新輪胎。1月28日,這車又因爲電瓶沒電,打不着火了。”

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張女士在更換座椅套時,竟在座椅套下發現了一份原車主2019年2月23日簽訂的《事故車買賣合同》,合同上這輛車以74000元成交。這下張女士再也坐不住了,她多次撥打客服熱線協商,卻遲遲沒能解決。

“二手車有小剮蹭或小毛病都可以理解,如果出現過重大事故,我肯定不能接受啊!”張女士說。

對此,二手車網絡平臺的工作人員稱:“二手車屬於一車一況的非標品,任何公司的檢測都難保萬無一失。用戶在使用中發現問題,該公司承擔責任的,將依據合同承擔相應責任。”對於在車內發現的《事故車買賣合同》,該工作人員認爲,“合同書”無事故細節,無機構蓋章等信息,且張女士也沒有提供其他保險公司出險記錄、保養維修記錄等證明,平臺對車輛進行了複檢,不符合雙方簽訂合同中規定的“重大事故車”包退條款。

對於張女士的遭遇,匯源律師事務所律師魏曉東表示,消費者若想以這份《事故車買賣合同》作爲自己買到“事故車”的證據,還需要找到簽訂這份合同的當事人覈實瞭解情況。從車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以及這份合同看,網絡平臺隱瞞車輛來源,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祕書長羅磊則建議,消費者在選購二手車時,應選擇大型二手車交易市場,那裏會有專業的鑑定機構,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最好請第三方鑑定機構進行專業評估。在購車前,要與賣方簽訂協議,確保所買車輛無重大事故、無火燒、無水泡。同時,消費者可以購買帶有認證標識的二手車,這樣會比較規範透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師悅

編輯:匡峯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