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处出巡的过程中,皇帝从各个方面进行“权力的自我展示”,强化江山统一,通过教化与宣示威权,向各级官民宣扬皇权思想,强化皇帝制度,通过祭祀封禅,深化天下对皇帝的崇拜与信仰,促进皇权思想在帝国各地的深化与传播,将万里江山,天下臣民凝结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强化天下臣民的共同体意识。汉武帝的此次出巡,让匈奴人感到震慑,也令国内百姓扬眉吐气,从被匈奴反复吊打,到主动痛击匈奴,再到耀兵边境,令匈奴丧胆,汉朝百姓对朝廷,对皇帝的敬畏之情越发深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的这四句话,通俗讲,即凡是天下的土地,都属于帝王;凡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

这是帝王都向往的江山画卷,在夏商周三代,却只是美好的幻景:天子直辖的领土范围太小,天下诸侯又太多,诸侯们认为天子有德行,天子自己有实力,他们才会对天子恭顺,一旦天子虚弱,诸侯们就将天子扔一边,干自己的事情,视天子为摆设。

真正第一个做到“普天之下,王土王臣”的王朝,是秦帝国。遗憾的是,作为一统天下的封建王朝,秦帝国迷信法术,急于求成,频繁役使民众,立国十五载而亡。

将国家一统思想深入民心的则是立国四百余年的汉朝。治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身为皇帝也不容易,为了巩固江山,强化统治,汉朝的皇帝经常出巡四方。

汉朝帝王出巡,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下。

平定四方的需要

汉初,刘邦为了安定人心,分封七个异姓诸侯,这些诸侯,在楚汉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时,都以裂土封国为条件,出兵协助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

而这些诸侯分封出去,刘邦时刻都不放心,就像睡在火山上,令他提心吊胆。当听到楚王韩信谋反的消息,刘邦深信不疑。如何对付韩信,是刘邦颇为头疼的事儿。众所周知,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刘邦也没把握能战胜他。怎么办?满肚子鬼主意的陈平,给刘邦出主意:假意出游,在接见诸侯时,一举将韩信擒拿。


《汉书.高帝纪》:“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

刘邦的这次出巡,属于无奈之举,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强,如果不假装出巡,借机将期抓捕,真要是临阵对敌,刘邦所率汉军,恐怕是够呛。

抗击外敌的需要

西汉创建以后,边境地区最大的祸患就是匈奴人。这种靠劫掠为生的游牧民族,毫无信义可言,即使汉朝与他们主动和亲,他们依然会不断地撕毁协定,主动进攻汉朝边境。

汉文帝年轻时,被封在代国,也就是今天山西地区,这里是抵御匈奴人的前线地区之一。长期的守边经历,锻造了汉文帝的气魄,为边境地区的安定,他多次出巡抗匈前线地区,鼓舞士气。

《汉书.文帝纪》:“后元二年夏,行幸雍。”“三年春二月,行幸代。”“五年春正月,行幸陇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

此时的汉文帝,身体并不好,他拖着病体出巡正北、西北汉匈边境地区,带去对守边将士关怀与鼓励,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即使当时国力还不强,不能主动出击匈奴,但将士们死守边境,拒敌人于国门之外,基本上还是做到了。

教化万民的需要

西汉初年的青年政治家贾谊曾说过,帝王治国的重点是在于“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兼领而合一之,以合治安。”

当时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充分意识到教化对管理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国家统治安定的基础。


西汉中期的大儒董仲舒进而提出:

“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帝王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

东汉时代,基本历任皇帝都很重视出巡,每位皇帝都会巡视全国,每到地方,皇帝都要接见“三老”,而“三老”是主管民间道德教化的人,他们一般是乡村德高望重的老者。皇帝隆重接见他们,表示尊敬与慰问,并给予赏赐,是向天下表明,朝廷重视道德教化,


宣示国家威权的需要

汉初六十多年,西汉在北方边境始终面临匈奴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个“来如风,去无踪”的游牧民族,飘忽不定,令西汉王朝十分头痛。经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后,王朝积蓄了强大的国力,汉武帝雄才大略,任用不以门第出身、年龄资望为限,大胆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为将,主动向匈奴发动进攻,龙城之战、河套(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给予匈奴人重创。

敌人被狠狠收拾,汉武帝感觉应该出巡一下北方边境,于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行河朔地区,《汉书.武帝纪》载:

汉武帝还派使者出使匈奴,霸气地宣示:

你们匈奴单于如果想和我大汉朝进行决战,我们皇帝已经率军亲征,如果你们不敢决战,那就赶紧臣服我们汉帝国。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此时的汉王朝,完全具备战胜匈奴的实力,汉武帝亲临边境,令匈奴人害怕,“匈奴慑焉”。

汉武帝的此次出巡,让匈奴人感到震慑,也令国内百姓扬眉吐气,从被匈奴反复吊打,到主动痛击匈奴,再到耀兵边境,令匈奴丧胆,汉朝百姓对朝廷,对皇帝的敬畏之情越发深厚。至于耗费国力,烦扰百姓,又是另当别论的事情了。


监察地方的需要

汉朝疆域广大,朝堂上的官员,近在咫尺,成天都在眼皮子底下,皇帝比较容易对他们进行监督,但广大地方官吏如何作为,山高皇帝远的,很难监督,监察制度是现成的,但皇帝并不能完全放心,皇帝的出巡便又添了一层目的—监察地方。

《汉书.食货志》载:“明年,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

汉武帝出巡新秦中,发现在这片前线地带,竟然严重缺少烽燧、堡垒等军事设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怒之下,皇帝下令处死一批失职官员。此事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皇帝坚定地向天下表明,玩忽职守者必受罚。

皇帝出巡,对失职官员予以惩罚,对政绩良好的官员,也会给予提拔。

《后汉书.寒朗列传》载:汉章帝“章和元年,上行东巡狩,过济阳,三老吏人上书陈朗前政治状。帝召见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是辟司徒府”。

寒朗本是地方官员,在任时政绩良好,汉章帝出巡,倾听了地方百姓的反馈意见,将其提拔到中央任职。这个举动向各地方官员昭示:尽忠职守者,不缺晋升的机会均等,地方官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祭祀的需要

祭祀活动中,要数泰山封禅最为隆重,只有能力超群的皇帝才有资格举行“封禅”仪式,它象征着“受命、福瑞、功德、威名”,

尤其是封禅这种最高祭祀活动,唯有皇帝才有资格去举办,以此也更加证明了皇帝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彰显帝王的德行。

皇帝出巡的意义在哪里?

汉朝帝王出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江山。在四处出巡的过程中,皇帝从各个方面进行“权力的自我展示”,强化江山统一,通过教化与宣示威权,向各级官民宣扬皇权思想,强化皇帝制度,通过祭祀封禅,深化天下对皇帝的崇拜与信仰,促进皇权思想在帝国各地的深化与传播,将万里江山,天下臣民凝结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强化天下臣民的共同体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