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電影從誕生起,就被冠以“藝術”之稱。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娛樂性成爲前列定義。無可厚非,兩者雖性質有分,但似乎也無法脫離。可以一句話概括,娛樂電影的魅力在於放鬆,藝術電影的魅力在於“造夢”。當然,有關“夢”,遠不及此。

劇情有“夢”

電影的歸類很多,驚悚恐怖題材的觀感異常強烈,但同時,這與“夢”相差甚遠。相比而言,青春片成爲追“夢”的好題材,其以藝術爲核心,將觀感和現實保持一定的舉例,產生一種似真似幻的現象,有一定的療傷和安慰靈魂的作用。

預計明年上映的《北緯二十七度》正是如此,其利用白血病患者真實事例進行改編,在悲情氣氛渲染下加入甜蜜愛情元素。當然,只是粗略帶過。引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纔是本片精華。

演員有“夢”

越來越多的影片都以演員拼票房,不少熱點人物的加入就可吸引粉絲推送。當然,部分效益遠不如羣體效益來得氣勢如虹。就拿最近熱映的《動物世界》來說,李易峯從前以“流量小生”吸金,如今輕而易舉拿下“演技過人”標記,這歸於觀衆預期。畢竟,演員也有“夢”,打破固有枷鎖實爲關鍵。

《北緯二十七度》在主要演員的選角上,下足了功夫。就目前擬定方向來看,男主角馬天宇和女主角張靜初演技稱道。不僅如此,兩者在塑造角色上比起一些固有印象來說,更加有趣。馬天宇的人設在大多數人眼裏偏向男二,若擔任男一,必奪矚目。而張靜初偏向強勢,在片中與積極向上的以柔不約而同地匹配後,相信也能造勢。

宣發有“夢”

在大數據時代,憑藉數據便可獲取消費者的想法和習慣。在票務平臺亦是如此——電影題材的選定以觀衆偏愛爲準,並以互聯網渠道優勢打開市場。

《北緯二十七度》在劇本製作過程中,也是依據觀衆口味選擇題材。並且,在選角上雖有方向,但未確定。爲的就是讓觀衆選擇自己想要看的真實演繹,從而帶來非同一般的感想。

總而言說,電影有夢,才萌發了《北緯二十七度》。而關於藝術,每個個體的理解都大相徑庭。或許一系列的影視特效,都能將其定義爲藝術。然而客觀來說,只要一部影片讓我們視覺和內心都有所收穫,它便是藝術。所以,電影在這個時代真的不可或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