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律诗,但律诗可不只八句诗行那么简单,它有太多严格的限制。就说对仗吧,就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共四联八句,一二句首联,三四句颔联,五六句颈联,七八句尾联或末联。颔联、颈联两句要求对仗。对仗是什么? 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另外叠字处也要对称。一般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对仗是让诗有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都说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什么是好的对仗呢? 写作时各联本身的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而且要注意两联之间句式的互不雷同,体现参差美。尽量避免两句一意、两句一式的呆板单调的句法,要懂得词法变化、句式开合、上下异意、境界开阔有诗意,能启发人的联想。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苦推敲的追求,创造了太多的佳对。在这方面,以唐朝的杜甫、宋朝的陆游作得最好。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仗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它运用在诗文之中了。有许多古体诗,也用对仗,如这首杜甫的五古《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间两联也是对仗的。这首诗常常被误看成一首五律。其实是否是律诗,主要看它平仄是否谐和。这首诗第一句除了“岱”字是仄声外,其余四字皆平声,只此一点就可判定它不是律诗。另外,此诗押仄声韵,也不符合五律规则。所以,近体诗格律的核心是平仄谐和,排偶对仗倒在其次了。有些唐宋人的律诗,中间两联也常有不对仗的情况,但只要平仄和律仍然是律诗。

一般初学写诗的人在对仗运用中,主要弊病有:对仗模式呆钝呆板。过于求工求正,七拼八凑晦涩拗口。句式类同、单调平板。语言修辞简单,缺乏意蕴。上下句之间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意乏馈。

律诗颔、颈二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也很多,如:

蜂腰格:仅颈联用对仗。(常见于五律)全诗仅一联对仗,又称贫对仗。

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联对仗,只不过改变了一联对仗的位置。

藏春格:指一、二联不对,三、四才对仗。

这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在杜甫的诗中都有表现。所以写律对时不要刻意求工、求正,这反而束缚了全诗的思想,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一般来说,宋诗不及唐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宋诗往往比唐诗纤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