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間最負盛名的紫砂藝人,非時大彬莫屬!
“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曾在他的《紫砂陶史概論》中說:砂藝史上一致推薦的大家,當以時大彬爲典範。
他的貢獻在於:
對砂藝開創時期技藝法則的創造性革新,這是後輩從業者都應該爲之歌功頌德的;
更重要的是,他爲後世留下了驚世傑作,創紫砂藝術陶文化的先河。
時大彬——明代的紫砂宗師,被當代紫砂泰斗如此盛讚,這樣的人物,介紹再深刻也不爲過!
時大彬,是紫砂茗壺發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當時就被公認爲“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寫道:“明代良陶讓一時”,所謂“一時”,就是指時大彬。
時大彬初期制壺用木模成型,直到中晚期,領悟了供春做壺的成型法則後,開始完全用手工製作成型。
這種手工製作即打身筒法與鑲身筒法,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藝與技術。
周容在《宜興瓷壺記》記載“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 刳山土爲之。供春更斫木爲模 ,時悟其法, 則又棄模。而所謂削竹如刃者,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十事 ,用木重首作椎 ,椎唯練土。”
大彬的這一創舉,使紫砂技藝能夠在衆多技藝中獨樹一幟,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也是時大彬對紫砂壺藝的最大貢獻。
這種技法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沿用至今,成爲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啓後時期。
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
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時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做大壺,後遊婁東(上海松江),聞眉公(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做小壺。”時譽“千奇萬狀信出手”、“宮中豔說大彬壺”。
紫砂壺器型從大到小的變化,對於紫砂壺歷史來說也是一次重要變革。
制壺時融入文人思想,從而決定性地改變了紫砂壺發展的方向與道路,促使紫砂成爲工藝與理念相結合的藝術作品,而不僅僅是實用器。
大彬將制瓷工藝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製作中,首創調砂法。
大彬常在紫砂泥料中雜以砂土,使砂壺閃現出淺色的細小顆粒,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
這種調砂工藝是時壺及其時代的一大特點,也是一種自然天成的裝飾,鑑賞家稱之爲“銀砂閃點”,贊其“珠粒隱現,更自奪目”。
在泥料中加入粗砂,一方面改變泥坯在乾燥和燒成過程中的物理性質,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時大彬紫砂壺一直是歷史上衆多茶人夢寐以求的名壺。
其存世量少,時大彬對作品的審覈相當嚴格,稍微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會砸掉,這也是每一把大彬壺都那麼精美的關鍵。
大彬到底留下了哪些傳世的精品呢?
壺身銘“江上清風,山中明月 丁丑年大彬”
▲大圓壺 2016年春拍以5,865,000高價成交
日本博物館藏
時大彬前期大壺作品,發現較少;中後期小壺作品較多。
1984年在無錫甘露鄉,明崇禎2年華師伊(涵莪)墓出土,他是明代有名的華老太師,華察的孫子。
1987年7月,福建省漳浦縣,盤駝鄉通坑村,明萬曆38年,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墓出土。
底款“丁未夏日 時大彬制”
1987年5月,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陡坡村,明崇禎5年張光奎墓出土。
▲腰圓式提樑壺 延安市寶塔區文體事業局藏品
壺身刻銘文“吟竹養浩然” 大彬行草刻款
1987年5月,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王家溝村,明崇禎15年楊如桂墓出土。
1986年11月26日,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紅星街,房產公司基建出土。
1986年1月,淮安市楚州區,河下鎮二組,王光熙墓出土。
底款“萬曆丁酉春時大彬制”
壺底刻有“墨林堂大彬”五字楷書款。“墨林堂”是明代收藏家項子京的齋名,此壺是大彬專爲藏家所制,故既有藏家齋號,又有作者的名款。
與印包方壺類似的還有一件龍鳳印包壺
底款“大彬仿供春式”
▲僧帽壺 壺底刻有“萬曆丁酉年時大彬制”九字
香港茶具文物館
大彬制另一種形式的高僧帽壺爲:
▲僧帽壺 壺底刻有“叢桂山館大彬”六字,“叢桂山館”是藏家的齋號。
還有一把底款刻有“生蓮居大彬”五字的僧帽壺,現存於上海友誼商店。
刻有“源遠堂藏、大彬制”七字
刻楷書“大彬”二字, 另鈴篆書陰文“天香閣”小方印,爲藏壺者之銘記。
▲圈鈕壺 2010年秋拍成交價13,440,000元
明代通用楷書款,大彬壺的刻款,早年多先書後刻,後可直接以刀代筆,剛勁有力。所書內容有人名款、人名加紀年款等。到了清代,名家制壺又有了鈐印款。
細數名家風流,一代紫砂大家,首當時大彬!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