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壺友向我定製一把子冶石瓢壺,但一聽價格,第一反應就是:“定製全手工紫砂壺,改變容量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爲什麼價格要比以前高呢?”考慮此問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同樣將當時的回答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借鑑:

【氿岕紫砂制 · 子冶石瓢】

全手工製作紫砂壺,並非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想到哪就做到哪,一把好壺的背後必定有其濃郁的工具思維。以前紫砂廠的全手工制壺流程一般爲:繪製圖紙、製作實心木模、製作工具、制壺。

這裏所說的工具,不僅僅指拍子、矩車、明針等通用工具,更多的是指虛坨、篦只、勒只、敷只、完蓋石、線梗等與每把壺一一對應的專用工具。

【氿岕紫砂制 · 吳帶當風】

以顧景舟爲例,全手工製作一把看似“簡單”的大亨扁腹,需要用到大大小小几十件工具。他曾經還爲周桂珍大師製作了一件形似荸薺的工具,專門用來製作供春壺,這件工具本身就是件精巧的藝術品。事實上,當時我初進紫砂廠徒工班的時候,第一課就是畫圖紙、做工具,而後再開始正式地練習打泥片、拍身筒,感知泥性。

【氿岕紫砂制 · 玉牛】

所以,當你聽到制壺人說,每製作一把壺,哪怕是同樣的壺型,只要容量改變了,所有尺寸、工具都要重新來過。這並非是想多訛你銀兩,而是真實存在的因素。

考究的制壺人,每一把壺的壺肩、壺腹、壺扭、子口等等凡是有轉折的地方,都必須要專門製作相應的工具來處理。因爲純粹依靠通用的篦子去篦,肯定無法在轉動中做到均衡。

【氿岕紫砂制 · 漁翁】

當然了,“這些真實存在的因素”到底值不值這個“價格增量”,具體還得看壺做得怎麼樣。一把壺形體、做工均爲下等,即使其背後用了一萬件專用工具,但也是徒勞的!關於這個問題就說到這,如有其他疑問,歡迎搜索,期待與您切磋壺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