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嶽麓書社出版了《走向世界叢書》續編,收書65種(加上附錄共70種)。作者大致可分爲四類:一是長駐國外(主要是西方)的外交官;二是因特殊使命出國的;三是清末“新政”期間到日本考察的;四是來華的外國傳教士。筆者趁寫作《〈走向世界叢書〉百種著作提要》之便,擇要談談其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壹/ 長駐國外的外交官中,有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首任駐日參贊黃遵憲、曾任駐古巴總領事的譚乾初、多次出國擔任外交官寫了八部出使日記的張德彝、甲午戰爭前後任駐英使館參贊的吳宗濂、駐德使館隨員錢德培、首位身兼五國公使的李鳳苞、以地理學家身份任駐英使館隨員的鄒代鈞等人。這些外交官所寫的日記對於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對於西方先進的社會治理、對晚清內政外交的評論及建議、對晚清重大史事均有涉及。 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寫了《使美紀略》一書,留下了他對美國的觀察和思考。黃遵憲花費8年時間完成的《日本國誌》,“是近代中國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代表作”。1887年成書、譚乾初所作的《古巴雜記》,是中國人所寫的關於古巴的第一本著作,是瞭解19世紀末葉古巴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駐德使館隨員錢德培《歐遊隨筆》記了19世紀的新發明,包括機器人、救生艇、道路清掃車、載人氣球、救生衣;對1883年中國參加荷蘭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作了介紹;記了北洋艦隊旗艦“定遠”價格與建造情況。 李鳳苞《使德日記》是他出使德國日記。在駐德公使任內,他爲北洋水師定購了旗艦“定遠”、主戰艦“鎮遠”與巡洋艦“濟遠”等裝甲戰艦。 《西征紀程》是外交官、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鄒代鈞1886年任駐英外交官時對我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西亞及歐洲的考察紀錄。《西征紀程》的最大價值,是以一個地理學家的眼光觀察和研究世界,從而使當時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說《西征紀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科學的地理著作,並不爲過。 駐英使館參贊吳宗濂的《隨軺筆記》記述了甲午戰爭前後的重要史事,包括法、英強佔、勒索中國領土;“高升”號運兵船賠償交涉;北洋水師重建工作;1896年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法國《晚報》發表的社論《書〈中日約章〉商務各條後》對甲午戰後,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的評論,指出三國貌似“仗義執言”,實則希圖“利益均沾”。 長期擔任外交官的張德彝寫過八部出使日記。收入《走向世界叢書》續編的有《五述奇》《六述奇》《七述奇未成稿》《八述奇》。 《五述奇》記了當時德國先進的社會管理,包括衛生防疫、兒童種牛痘、污水處理、牲畜屠宰須檢疫、賣藝不許有傷風化等,這些今天習以爲常的社會管理制度,百多年前的德國就已廣泛實行了。 《八述奇》記八國聯軍侵華與英國《泰晤士報》《日日電報》失實報道有密切關係。明明是德國駐華公使被殺,上述兩報卻報道說是西方各國駐華公使皆被殺害,甚至還說各國公使在臨死前將妻子先行殺害,如此聳人聽聞的不失報道對西方採取一致行動、入侵中國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蔡鈞的《出洋瑣記》是晚清時期中國人有關西班牙最早、最全面、最詳細的著作。對當時清政府內政外交問題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例如派遣軍艦出訪達到軍事威懾的目的:“常派水師兵船遊歷各處”,認爲此舉“一則易通外國之氣,一則可練水師之才,中國去外洋之商民,亦易保護”,可謂一舉多得;關於創辦外文日報,與西方國家展開輿論戰的建議,他認爲輿論的作用甚至比“鐵艦、兵輪”更大,晚清提出與西方國家展開“商戰”“工戰”的比比皆是,但提出進行輿論戰的則以蔡鈞爲最早,充分說明蔡鈞的敏銳眼光。 宋育仁《泰西各國採風記》是甲午戰爭前後駐英外交官宋育仁對歐洲各國考察和思考的記錄,以英國爲主體,介紹了西方國家分爲帝國、君主國、民主國三種政體,並對其演變歷程進行了概括。就三類國家政制的優劣,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他認爲帝國之君,權力太重,容易造成窮兵黷武、掠民財產的局面出現。民主之國的議員皆由民舉,但議院權力太大,但他又對民主制的美國大加讚賞,認爲美國的政治制度設計可以糾正“議院之弊。”而像德國這樣的君主國,其議院用世爵,但下院參以選舉,“君權仍重,故得持平”。 宋育仁認爲是議院體制帶來了英帝國政治的清明,經濟的富強。他熱情謳歌了議會體制的文明,把它視爲歐洲近幾百年來振興的根本和靈魂。 /貳/ 因特殊使命出國的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1887年派遣12名官員分赴國外進行大規模考察;海軍衙門派遣遊歷使出國考察;北洋艦隊派員赴英國接收軍艦;派員赴日進行情報偵察;派員赴俄開展葬禮外交;派親貴赴西方考察憲政;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的康有爲、梁啓超所作旅行記以及清末的幾次環球考察等。這些人出國考察目的不一,時間長短不同,但都提供了國外的重要情報,所提建議非常精闢中肯,甚至具有超前眼光。 1887-1889年,洪勳前往歐洲遊歷,《遊歷聞見錄》爲其遊歷意大利、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五國見聞。晚清出使日記的作者到過北歐的不多,對北歐的記述相對較少。洪勳則不僅親到瑞典、挪威進行過考察,並且細緻地記下了自己的觀感,可看到中國文化對北歐的影響。 1894年,海軍衙門派鳳凌、彥愷隨同出使大臣龔照瑗,遊歷英、法、意、比利時四國。1897年遊歷差滿。《遊餘僅志》即鳳凌記其此行經歷及見聞,日記除記西方軍事概況外,談及法國對於官員的財產申報稽查極爲嚴格,即使是妻子的陪嫁資產也要申報。他認爲西方富國強兵的本源是“足食、足兵、民信”,批評洋務派只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而不知講官制、固民心爲要務也”,反映了作者對西方政治的獨到見識。書中關於1896年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關於李鴻章訪問歐洲的記載,因是第一手資料,有助於人們瞭解歷史真相。 北洋艦隊派員赴英國接收軍艦,有池仲祐《西行日記》及餘思詒《樓船日記》記其事。1880年,清朝派出由北洋水師督操提督丁汝昌所率領的224人的接艦部隊,前往英國紐卡斯爾接收軍艦。池仲祐作爲一名“文案”,全程參與其事,後寫成《西行日記》。此書是對近代中國海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赴外國接收軍艦最完整、最全面的記錄,也是近代中國海軍首次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證。日記的壓軸之作是《七省海軍議》,提出了海軍建設的十大建議,長達三千餘字,表明他不僅具有清醒的世界意識,而且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堪稱大手筆。尤其是末尾“國無海軍,幾不成國”最有見地,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和精闢分析,值得國人永遠牢記。 《談瀛錄》是時爲湘軍彭玉麟部將、江防統領、駐軍鎮江的王之春1879年受命前往日本進行情報偵察的日記。日記雖然提出對日本要加強防範,預言“竊意彼如構釁,不於臺澎,必於朝鮮”,爲後來的歷史所證實,頗有先見之明。 赴日進行情報偵察的還有1899年東渡觀看秋季軍事演習的沈翊清和丁鴻臣,他們受日本軍方邀請赴日考察,分別寫了《東遊日記》和《東瀛閱操日記》。《東瀛閱操日記》最值得關注的,是對於日俄戰爭的預見,書中預言日俄兩國二三年內必有一戰;中國在日俄戰爭中,或者助日,或者助俄,或者嚴守中立;日俄戰爭無論誰勝誰負,“其先必以中國爲戰場,其後必以中國爲魚肉”。作者對日俄戰爭的預見,除了時間有所提前,其他與後來所發生的歷史如出一轍。 派親貴赴西方考察憲政,從載振《英軺日記》可見一斑。1902年,載振奉命出使英國、比、法、美、日諸國,進行了一次空前的環球考察。由於其是1901年實施“新政”以後首位到國外考察的滿族親貴,因此他的政治觀點頗值得注意。書中談了出國前後他對憲法的認識。出國前他對憲法淺薄無知,而且將憲法比附《春秋》,更是荒誕不經。到日本考察後,則認識到“日本立國,首重憲法”,憲法宗旨,“則定主權之所在,定人民之權利、義務,定主權之關係及權限”,認識大大深化。尤其是對國家主權四要素(獨立不羈、完全無缺、至尊無上、獨一無二)的概括,簡明扼要。他還對印度貧弱衰敗作了分析,印度酋長非常講究虛榮和排場,本來英國接待外賓的最高禮遇是鳴炮二十一響,而爲了滿足這些印度酋長的虛榮心,英國接待這些酋長時鳴炮至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一乃至上百響。按照這種做法,英國國君是印度皇帝,如果他臨幸印度,鳴炮豈不是要上千響?他認爲印度閉目塞聽,不瞭解世界大勢,因循苟且,不思振作,心如死灰,就是清朝的前車之鑑。 《十八國遊記》是金紹城1910年考察日、美、英、法、比等十八國的政治制度、審判制度、法律、監獄等實況的考察遊記,是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及清末司法改革的一部重要的參考書。他認爲法國大革命之起因,追根溯源,是路易十四世的窮奢極欲,埋下了禍根,“洵可爲專制之殷鑑”,此外“法國刑法之殘酷,亦爲釀成革命之一大原因,故亂黨之起也,首先擊破巴黎大獄”,“所望我國反對改良監獄、刑法之酷吏其三思之!”對於正在發生的土耳其革命,他認爲是前國王專制猜忌、恐怖高壓統治造成的,他說:“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非歟?”“專制之禍,可爲殷鑑也。” 對於中國與歐洲審判制度有何不同?在答巴黎記者問時,作者直言不諱指出:“西人審案重證不供,而中國則重供不重證;西人審案有律師,而中國則禁止訟師,二者全然反對。” /叄/ 清末“新政”期間赴日考察的官員衆多,以強敵日本作爲自己的學習對象,從“師夷”到“師敵”,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這些赴日考察記大多內容豐富,而且議論風生、不乏真知灼見。 《東遊叢錄》是時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1902年對日本的教育考察紀錄。是晚清最著名的日本教育考察記,也是近代中國第一部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專門討論教育問題的著作。 《東遊叢錄》關於日本學校教育值得注意者有:大學沒有教科書,“但有講義。此外應讀參考書,參考書皆是歐文”;衛生爲教育根本,認爲衛生有益於練身、富國、強兵;小學生不宜考試:“小學校若用考試法,幼童爭競心盛,恐其因此致病。近來不用考試。由教師隨時記其各學分數學年,年終積算,以定及第落第。至名次前後,不依學問高下,但據身體高低爲次,所以泯其爭心”;高等商業學校所學特別重視商業道德,“其學首商業道德,略分私德公德,其公德尤我商家所少”,觀察極其敏銳。 狀元實業家張謇《癸卯東遊日記》是其1903年赴日考察日記。其最大價值是以實業家的眼光觀察日本興辦實業的經驗及反思中國的差距。日記對教育問題亦非常重視。回國前去拜訪日本樞密顧問官田中不二麿,田中說:“教育爲開億萬人變通之識,非爲儲三數人非常之才”,“國之強不在兵而在教育”。 凌文淵《籥盦東遊日記》是作者1903年赴日考察大阪第五次“內國博覽會”所寫日記。作者對日本皇后、天皇參觀博覽會時輕車簡從印象深刻,將日本民衆“踊躍盡國家義務”的原因歸結爲“君不甚貴、民不甚賤”,顯示出作者的平等意識和不凡見識。日記還關注中、俄、日關係。5月25日的日記,錄載日本同文會長、公爵近衛篤麿致中國政府書,分析俄國爲東亞之患。同一天的日記,還錄載了日人的《滿洲統治策》,勸說清朝政府將滿洲向列強開放,可見日本對滿洲的野心,實爲後來日人所製造的僞滿洲國張本。 左湘鐘的《東遊日記》系1907和1908年兩次東遊日本的經歷。他讚揚日本“政治完美達於極點也”。他親眼看到新任內閣首相桂太郎出行,“一馬車,二僕伕,何其簡也!”而“我國……一州縣出衙,旗鑼牌傘,僕從如雲。親民之官,張皇如是。腐敗積習,相沿已久,而不能改”。他還聯繫自身深刻反思、並試圖從自身開始改革官風、政風。 程淯所寫的《丙午(1906)日本遊記》記日本學校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這是中國學生非常欠缺的,還客觀記述了日本輕視乃至蔑視中國的情況,看到日本畫報輕視乃至蔑視中國,感嘆道:“噫 !其輕視吾國何獨在筆墨哉!而實吾國人之自取也。”日本輕視乃至蔑視中國,是近代以來日本不斷對華侵略,戰時殘忍殺害華人,戰後又拒不認罪的重要原因。 /肆/ 作爲附錄收入的西方傳教士著作,共五種,即艾儒略《職方外紀》、南懷仁《坤輿圖說》、丁韙良《西學考略》、艾約瑟《西學略述》及艾約瑟編譯的《富國養民策》。 艾儒略所著的《職方外紀》(成書於1623年)是第一本用中文所寫的世界地理著作,向中國人介紹了前所未聞的歐洲文明以及新航路開闢以來人們對“世界”的最新認識。書中重點介紹了歐洲文明;介紹了地理大發現以來最新的世界地理知識;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了“洲”的概念,並在各洲總說下列出了各個國家的名稱及其概況,這對中國傳統的地理觀念(“天圓地方”“中國是世界中心”)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及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並指明瞭從歐洲到中國的兩條海路。 1674年,南懷仁所著《坤輿圖說》面世。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世界地理著作,不僅文字引人入勝,而且在書末附有圖集,其中有23種珍奇動物的圖,一艘巨大的在海上航行的船,還有世界七大奇觀和一個古羅馬的競技場,容易對讀者形成巨大的視覺衝擊。 《職方外紀》和《坤輿圖說》雖然爲人們描繪了一幅瑰麗的世界圖景,但是中國知識界對這二本書卻是持懷疑態度,“視同鄒衍談天,目笑存之而已”(梁啓超語)。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艾儒略所著之《職方外紀》、南懷仁所著之《坤輿全圖》,皆足以啓發當時中國人使知世界大勢,然中國人等閒視之,不精求也”(《清朝全史》P10)。回顧世界地理知識輸入中國的歷程,不是說明缺乏危機和憂患意識,不瞭解世界大勢,坐井觀天導致中國閉塞落後麼? 鴉片戰爭之後, 國門被迫打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對於西方世界的瞭解依然膚淺。而學貫中西的傳教士,翻譯和介紹西學自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丁韙良《西學考略》、艾約瑟《西學略述》及艾約瑟編譯的《富國養民策》,系統地、完整地介紹了西學,對近代中國知識界起到了啓蒙的作用。 1880-1882年,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利用請假回美國探親機會,作了一次環球學術考察,回來後用中文寫了部《西學考略》,向總理衙門彙報,記錄其各國考察經過,對世界教育發展作了總體介紹。 1886年海關總稅務司出版了艾約瑟編譯的《西學啓蒙》叢書16種,首開大規模翻譯引進西方教科書、完整而有系統地介紹西學的先河。《富國養民策》底本便是英國廣泛採用的教科書,是較早介紹到中國的西方經濟學著作。《富國養民策》闡明瞭經濟學的性質,對分工、資本、工資、地租、利息、稅收等均作了詳細介紹。有許多觀點鞭辟入裏,令人耳目一新,即使在今天仍不無現實意義,例如第二節談到以往救濟貧民,結果“待食者反隨時多”,甚至“乞丐輩多行鼠盜爲匪事,十人中有受賑濟數人也”,因此賑濟貧民不如以工代賑: 由來於國家官紳賑濟貧人後,每見乞食者多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怠惰性成,年復一年之不預爲籌畫衣食。倘遵依富國養民善策,將沽名取巧未嘗細酌賑濟財弊,悉變而爲教養貧民,肄業工作,以工代賑,使得儘自食其力之益。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單純的賑濟只會培養遊手好閒的懶漢,倒不如以工代賑,使得貧民自食其力。這對於今天我國的扶貧依然是有啓發的。 《西學啓蒙》叢書中,還有一種艾約瑟自撰的簡明扼要的介紹西學的啓蒙讀物《西學略述》。其特別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對西方自然科學各門學科介紹較爲全面,諸如天文學、地質學、動物學、氣象學、生理學、植物學、醫學等23種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概況和最新進展,對各門學科的創始人、代表人物、代表作略作介紹。《西學啓蒙》叢書出版,是當時知識界的一大盛事,張謇、李鴻章、曾紀澤分別爲之作序。 以上所舉,難免掛一漏萬,但管中窺豹,不難看出《走向世界叢書》續編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之一斑。

(作者系長沙理工大學副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