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翁同稣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削弱李鸿章的意愿没有达到,于是他又开始对李鸿章的左右手下手,第一个目标就是丁汝昌。当时大清并未彻底衰落,不是朝廷没有银子,而是翁同稣根本不理会李鸿章的折子。

翁同稣是帝王之师,一直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示人,而李鸿章则以卖国贼的面目示人。两人都是晚清政坛上极其重要的人物。甲午战争之前,两人产生了各种的恩怨,大家来看看,到底谁是真小人。
1894年,慈禧迎来六十岁大寿,内务部、礼部都在积极的筹备,一门心思、想方设法想把大寿办的隆重气派。而翁同稣掌握大清的户部,手握财政大权,自然卖力地筹钱,准备大寿。
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上了一个折子申请金钱,为北洋舰队更换火炮。然而大清衙门是在是太腐败了,李鸿章的多次请求,都被翁同稣的户部压下,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失败,埋下了祸根。
当时大清并未彻底衰落,不是朝廷没有银子,而是翁同稣根本不理会李鸿章的折子。
首先小编给大家交代下,两人的恩怨:
于公,李鸿章属于慈禧一派,而翁同稣属于光绪一派。于私,李鸿章参倒翁同稣的哥哥翁同书,翁同书被流放一事,直接气死了翁同稣的父亲翁心存。
从公私两个方面,两人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以调和的。
甲午战争之前,大清的祸端起源于朝鲜。这个时候,翁同稣认为机会来了,想借此机会,收拾掉李鸿章,一是为父亲报仇,另外为光绪皇帝亲政,扫清道路。
李鸿章建议,主动和日本讲和,争取美德英俄从中协调停战。
翁同稣建议,求和是懦弱的表现,只能让日本认为中华无人。于是暗中撺掇光绪皇帝支持主战。
这种局势好笑吧,一个声称要加强军备的李鸿章,是主和派,而不懂军事的一介文臣翁同稣,是主战派。
李鸿章的嫡系部队——淮军、北洋舰队,是清朝最大的主力,可是他知道,大清的海军战斗力很弱,取胜的机会并不大,因此主张求和。而翁同稣主张开战的目的,则是想削弱李鸿章的势力,帮助光绪皇帝亲政。
然而,坐在幕后的慈禧,对两人的心思心知肚明。中日开战,如果大清胜利了,慈禧就必须交出朝廷大权,这个事情她怎么会容忍,自然支持求和。
翁同稣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削弱李鸿章的意愿没有达到,于是他又开始对李鸿章的左右手下手,第一个目标就是丁汝昌。
丁汝昌出身于马队将军,对于海战不精通,在丰岛海战中,损失惨重,船被击沉。后来丁汝昌刷领船只出海,追寻敌人踪迹未果,在朝廷引起巨大的舆论。
这个时候,珍妃的哥哥上书弹劾丁汝昌,成功引起了光绪帝的怒火,群臣开始对丁汝昌群起而攻之。光绪皇帝也严令李鸿章,必须撤掉丁汝昌。就在翁同稣奸计马上得手的时候,慈禧太后又出面了,最终功归一篑,光绪只好收回上谕。
不甘心的翁同稣,把目标转向了李鸿章另一个心腹——叶志超。
在朝鲜战场上,叶志超的部队大败,光绪帝十分的气愤。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率先对北洋舰队发起了攻击,日本的速射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导致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李鸿章也遭受惩罚,翁同稣率领人员,赶到天津羞辱李鸿章,没有想到被李鸿章反驳的哑口无言。
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惨败结束,举国哗然。在日本人的要求下,李鸿章成为和谈大臣。李鸿章十分的为难,上报光绪帝“割地自然不能答应,可是对于赔款方面,户部恐怕也没有此款。”,这个时候翁同稣,跳出来说道“只要不割地,多赔偿也没有问题。”
小编不仅感叹,李鸿章给海军换装备,翁同稣没有钱,而到赔款的时候,他又保证户部一定筹的钱。翁同稣这个文化大家,可真是一股清流。
最后,翁同稣在政治上,没有扳倒李鸿章,只能用舆论的方式,给李鸿章带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尤其是威海卫被日军围困,烟台驻兵坐视不理,也于翁同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正人君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鸿章、翁同稣都是一路的货色,把政治的争斗,高于了国家的利益。中日甲午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清朝廷内部的一场争斗。李鸿章代表在政权上代表慈禧,在军事上,反而成为光绪帝的唯一依靠,而翁同稣代表光绪帝,在军事上,遏制李鸿章,掐死了光绪帝唯一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