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顯示,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或者存在同性戀行爲,而不是之前認爲的純異性戀。研究人員稱,隨着物種中的性行爲得到更廣泛的研究,同性戀和雙性戀行爲可能會比純粹實行異性戀行爲的物種更常見。

作者 | 小小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衆號:tech_163)

很多人都認爲,同性戀行爲只存在於人類社會中,但實際上這種現象在動物界也很常見。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1500多種動物的同性戀行爲,包括螃蟹、蛇、猴子和獅子等。

研究顯示,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或者存在同性戀行爲,而不是之前認爲的純異性戀。動物中的同性戀現象之所以如此普遍,可能是源自動物的本能行爲。

研究人員認爲,同性戀行爲是我們最早DNA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像先前認爲的那樣在異性戀之後進化出來的。

論文第一作者朱莉婭·蒙克(Julia Monk)說:“如果在如此多樣的物種中觀察到同性戀特徵,那麼它應被廣泛認爲是我們祖先DNA的一部分,而不是後來進化的東西。”

包括獅子在內的1500多種不同動物的性活動已經被研究,科學家們希望從中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儘管沒有明顯的進化益處,爲何同性戀仍然存在?如果所有物種成員都這樣做,是否會導致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現在找到了答案。他們認爲,我們最早的動物祖先實行的是“針對所有性別的、不分青紅皁白的性行爲”,而不是純粹的異性性行爲。蒙克解釋稱:“通過改變我們研究動物性行爲的鏡頭,我們可以更有效地研究多種性策略的進化史。”

作爲他們對同性性行爲研究的一部分,該團隊檢查了任何不會直接導致後代的因素,包括那些針對相同性別、不同物種、屍體、無生命物體和自我刺激的個體。

蒙克及其團隊認爲,雖然不同的過程塑造了同性性行爲的持久性,但依然無法解釋其起源,因爲它早就已經存在。研究團隊說,異性戀行爲很可能是一種“衍生特徵”,它是由祖先物種的雙性戀性質和同性戀行爲共同產生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始於最早的多細胞不動物種。他們理論的證據部分來自棘皮動物,包括海星、脆星和海膽在內的物種,它們表現出兩性行爲。這些物種與進化性行爲的祖先有機體有着密切的相似之處。

研究人員稱,隨着物種中的性行爲得到更廣泛的研究,同性戀和雙性戀行爲可能會比純粹實行異性戀行爲的物種更常見。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好奇世界,與你一起探索未知。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知否”,即可查看所有知否稿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