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人處世,不妨多一些自知與自愛,以禮待人,將心比心,這樣的人即便不能稱之爲聖人,也是一個受人尊敬、受人愛戴的好人。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也不自大自誇,甚至要懂得自知自愛,用仁慈之心去對待百姓。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大柱聊生活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纔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據一些歷史學家統計,自秦朝建立以來,在封建王朝時代發生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和武裝暴動共計上百次之多,爲什麼那些平時與世無爭的農民會豁出性命與君王相鬥呢?
答案老子已經告訴了我們,這是因爲他們受到嚴重壓迫、生路被阻塞,迫於無奈一下,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以死相搏了。
雖然農民們力量弱小,但歷史上的農民也不是都以失敗告終的。秦朝時期,秦始皇不僅頒佈了沉重的徭役和賦稅,還制訂嚴刑酷法,最後劉邦在謀士張良、蕭何等人的輔助下成功進入秦朝都城咸陽,秦朝宣告滅亡。
而元末時期,元朝政府實行了許多倒行逆施、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措施,尤其是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更是激起許多民衆的強烈不滿,朱元璋的起義大軍消滅了元朝勢力,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可見如果惹怒了人民的統治者,早晚會招來災禍,而那些受人民愛戴的統治者恰恰是與他們相反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也不自大自誇,甚至要懂得自知自愛,用仁慈之心去對待百姓。
到了今天,這個道理依然適用,你在生活中若是處處刁難他人,總是自我爲中心,那無論對方曾經多尊敬你,總有一天也會受不了。
爲人處世,不妨多一些自知與自愛,以禮待人,將心比心,這樣的人即便不能稱之爲聖人,也是一個受人尊敬、受人愛戴的好人。
如何贏得別人的尊重?
以上言論僅爲個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議可在評論區交流探討,謝謝!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