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記載講述的是女媧補天之前的情景,在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後,天柱折斷導致天空出現了一個大洞,這個洞中不但湧出洪水,而且還有鑽出許許多多的猛獸。自從“地球”的說法出現之後,人類便開始全盤否定“天圓地方”理論,認爲其其古人科學生產力不發達的產物,不具備任何的科學研究價值。

在中學的地理教科書中,開篇就提到了“天圓地方”的古代理論,在教材中,現代人完全否認了“天圓地方”理論,並且將其定義爲古人生產力不發達的重要標誌。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天圓地方”理論是否存在科學性?它又會揭開上古時期怎樣的祕密?別急,今天編者就來跟大家談談“天圓地方”的可靠性:
說起“天圓地方”理論,不少人都曾有過耳聞,該理論最早出現於《禮記》之中,是孔聖人教育弟子時所引用的理論。“天圓地方”的說法,也是我國春秋時期陰陽家的重要理論,認爲天地之間存在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就是自然之道。

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國人的內心一直對“方圓之說”較爲推崇,從推行兩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到君子要講究“外柔內剛,外圓內方”的品性,無不透露着古老卻不陳舊的精神文明內核。
說的直白一些,“天圓地方”理論無非就是“天爲圓,地爲方”,認爲天空如鍋蓋一般,倒扣在方形的大地上,如此纔可以解釋海天相接與日升日落等自然現象。隨着近代天文地理學的不斷發展以及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人們逐漸發現,大地並非肉眼看到的一般平整,而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故此纔會被稱爲“地球”。自從“地球”的說法出現之後,人類便開始全盤否定“天圓地方”理論,認爲其其古人科學生產力不發達的產物,不具備任何的科學研究價值。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天圓地方”理論的形成,果真是古人們的淺見嗎?想要揭開問題的答案,我們還是要從一本古代經典書籍入手,探究“天圓地方”理論中最真實的奧祕。

《山海經》是我國曆史中一部優秀的歷史典籍,其中記錄的內容,都是上古時期的山川、河流、人文、醫藥、神話等元素,稱得上是一部上古時期的百科全書。在《山海經》中,闡述了共工怒撞不周山與女媧補天的神話,其中的記載分別是這樣的: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該記載的內容很簡單,就是水神共工與顓頊大戰之時,被打敗後惱羞成怒,一頭撞折天柱的故事。可是接下來的場景卻令人不可思議,天柱折斷之後,天柱爲之折斷,大地有所開裂,繼而爆發了大洪水。
我們再看古籍《淮南子》一書的記載,其中寫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文中很明顯的提到,九州曾經是一個整體,直至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後,九州便瞬間裂開,從一個整體變成了幾大塊。這並不是編者在肆意胡說,從世界地圖中可以看出,地球上每兩塊相鄰的陸地之間,其邊緣部分都可以相互拼接,甚至可以拼成一大塊完整的陸地,這便是著名的魏格納板塊漂移理論,而上古時期這塊尚未分離的大型陸地,其形狀便是方形!

我們接着看《淮南子》的記載:“火爁炎而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該記載講述的是女媧補天之前的情景,在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後,天柱折斷導致天空出現了一個大洞,這個洞中不但湧出洪水,而且還有鑽出許許多多的猛獸。如果從科學角度看來,天空中出現大洞是不可能的,因爲天空並非實物,更何況這個天空破洞還不斷湧出洪水與猛獸,難道這些猛獸都生活在天上不成?唯一的解釋就是,女媧補天時的“天”並不是天空,而是某個實物!
衆所周知,女媧補天之前最令人恐懼的就是大洪水,既然是隻是折斷了一根天柱,爲何會引發洪水呢?因爲天柱的折斷令天空中的一個天體發生了變化,它便是掌管潮汐變化的月球。所謂的天柱,不過是月亮與地球的一個鏈接通道,二者之間的距離應該很近,甚至人們可以用肉眼對其進行觀測,如此一來,“天傾西北”的說法也同時得到了印證。

綜上所述,“天圓地方”理論指的並非是真正的“天地”,“天”指的是當時肉眼所能看到的月亮,而“地”指的是上古陸地整體尚未分離的情景,故此,“天圓地方”是完全正確的理論,而後人所否定的“天圓地方”,從本質上來說,完全是片面解讀的一場極大誤解。
【參考資料:《山海經》《淮南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