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万芝父子被这个游商忽悠得一惊一乍的,深感自己的孩子是得了不治之症,又见他说能治好,心里是又害怕又庆幸,认为这是求之不得的事,于是就请他给治。家人非常着急,等到四月天气渐渐暖和,李玉便带着李莲英去北京找父亲,想请京城的名医调治。

团结编辑部:

李莲英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也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他聪明伶俐、随机应变,不离慈禧身边,为她充当耳目,参与朝政出主意,卖官鬻爵聚敛财富。由于他左右了慈禧太后,朝中无人敢惹,文武君臣敢怒不敢言。

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小的时候也是个天真无知的孩童。他本可以无忧无虑长大,甚至读书做官,但一个意外的发生,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向。

大多数太监都出身寒门,所以很多人以为李莲英也是如此,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李莲英的幼年时期,家道已经中升,他基本上是在一个小康之家度过了幼年时代。而且他自小聪明伶俐、勤快能干,自小便很得家人宠爱。母亲认定他是块读书的好材料,便主张让他读书,指望将来获得功名富贵,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父亲李玉则主张让他学手艺,继承自己的衣钵,保住李家的饭碗。夫妻二人为这件事还争吵过

既然如此,李莲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净身当了太监呢?

咸丰四年(1854年),李莲英6岁,正是活蹦乱跳、天真烂漫的年龄。此时李家的日子正过得红红火火,这年春节,一家人欢聚一堂,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恰好李莲英的爷爷由北京回来过年,大年三十这天,太阳刚刚落山,李莲英的爷爷提着食盒,到村西海潮寺去烧香摆供,请神仙进宅。李莲英与其大哥活蹦乱跳地跟在爷爷后面。回来时,走到村西路口,李莲英不慎掉在一个路边的大深坑里,把左腿膝盖扭伤了,虽然当时非常疼,但是倔强的李莲英一声没吭,硬是没哭出来。

家里人一来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二来李莲英也并无大碍,也就无人理会这件小事,但李莲英的灾难却接踵而来。没等出正月,李莲英的左腿膝盖出了毛病,疼得他一瘸一拐,已经肿成一个大包,化脓溃烂,经医调治,也无济于事。家人非常着急,等到四月天气渐渐暖和,李玉便带着李莲英去北京找父亲,想请京城的名医调治。爷爷看到孙子受到这样的折磨,很是心疼。

第二天,恰好西直门外来了一个牵骆驼的人,以卖野药、相面、算命谋生。父子两个商量了一下,便把李莲英带去,想请这个人瞧瞧。卖药的游商大多能说会道,靠耍嘴皮子骗人钱财。他打量了李万芝三人一眼,虽说衣着打扮并不十分讲究,倒也不像穷苦人家,认为是有油水可捞的。

再看看李莲英腿上的疮,正流脓水,就下定决心敲竹杠。他信口开河说:“这是人面疮,现在才刚刚开始,以后会长的有鼻子有眼,还会说话,到那个时候就是华佗转世也无力回天了。现在要治还不算太晚,幸亏你们碰上我,如果贴上我的膏药,包好。到时候还请给传传名;如果治不好,也不能怪我的药不好,怨你们自己给孩子治晚了。我这药不能说药到病除,但一般这样的病还是可以对付的。”

李万芝父子被这个游商忽悠得一惊一乍的,深感自己的孩子是得了不治之症,又见他说能治好,心里是又害怕又庆幸,认为这是求之不得的事,于是就请他给治。游商先给了他们一包药面,又给了几贴膏药,说此药并不贵,只收他们两个“咸丰重宝”。李氏父子救子心切,毫不犹豫就给他两个“咸丰重宝”。

影视剧里的慈禧和李莲英

游商本来只是想忽悠他们,没想到他们倒真的上钩了,于是趁热打铁,接着又像模像样地端详了李莲英一番。故意为难地皱了皱眉头说:“这孩子命相与众不同,如果您二位先生肯多破费几个,我就给他相上一面。不过丑话说在头里,命相好也不要高兴,命相不好也不要烦恼,凡是我能破解的就给破解了,也不能让您白花钱。”他说着又问李万芝:“这孩子是您的什么人?”当李万芝告诉他是自己的孙子时,这游商又说,“你多花点儿钱真的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以后出大乱子。”李万芝点头同意。

只见游商装模作样地先看了看李莲英的面相,又端详了五官,接着又看了看掌心和手纹。脸上的表情也变化莫测,最后对他们说:“二位先生可别见怪,恕我直言,这孩子的命相实在不同一般,他是一把铁扫帚命,十岁以后,您家就要大祸临头,上克父母,下克兄弟姐妹。”李家父子听了不觉打了个寒战。

不管大人如何心事重重,李莲英毕竟是个只有6岁的孩子,对这些话显然是听不懂的,而且也不以为然,只是看到爷爷和父亲很不高兴。李玉把药给儿子敷上,又贴上膏药,叫他在炕上躺了几天。李莲英的疮流出不少脓血,果然日渐好转,十多天后,竟然长好了。李家本来迷信鬼神,这疮一好,就把游商的话奉若神明,天天挂在心上。从此一家人老老小小像是套上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不知道哪天李莲英会把自己克死。

李玉带着李莲英回到家里后,他们在北京相面的事儿很快就传遍了全村几十户人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人都知道李莲英是个非同寻常的人。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平时和蔼的乡亲开始私下讨论李莲英。李莲英的奶奶和妈妈素来信奉鬼神,便今天烧香,明日摆供,祈祷神仙保佑。

一家人就在旁人异样的眼光中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转眼间李莲英8岁了,他常常听到家人谈论,外人对他也是闪烁其词、指指点点,也慢慢知道这些事情了。他自己想,必须尽快作出决定,一来解除家人的担心,二来堵上村里人的嘴,免得他们嚼舌根。于是他就在当和尚和进宫做太监之间进行权衡。心想当和尚没意思,秃头顶,穿沙鞋,一身灰布衣裳,整日担水弄柴,当道人也不过如此,还不够丢人的呢!于是他就对最信任的奶奶说:“我不愿去庙里当和尚或当道人,我要去北京当太监。”其实他连什么是太监都不知道,但是他去过北京,只是从感官上觉得北京城又大又好,比乡村热闹繁华,那么太监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就这样,他在众人复杂的眼光中,为自己的命运作出了选择。

咸丰六年(1856年),在春寒料峭中,李莲英跟着父亲、祖父,拜别了祖母、母亲、老师和伙伴,又一次踏上去往北京的路途。从此,他的人生大变了。

更多不为人知的李莲英内幕,请读《大清权监李莲英》!(点击小程序卡片即可购买)

-·END·-

相关文章